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急救 >> 災害急救 >> 地震災害 >> 痛定思痛,提防“心靈余震”

痛定思痛,提防“心靈余震”

    在趕往北京廣播電台做災後心理干預直播節目的路上,見許多車開得很瘋,許多平時一向關注路況、怕超速駕駛的北京人,此時似乎忘了自己置身於都市。在一個十字路口等紅燈時,剛放行,幾輛車就像離弦之箭,平時一向斯文的白領司機,相互搶路穿行,然而此時,交通台正在播報有關“災後心理重建”的節目。

    於是我給交通台發去一則手機短信:“由於許多人恨自己無法親臨災區一線,有力不從心之感,加之幾天悲傷的情緒無法釋懷,便很容易遷怒於環境,比如堵車或限速等。因此勸司機要保持一個良好的駕駛心態,從災情中更加應該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同時請求廣播電台多報道一些調節心態,或轉移情緒類的節目和話題,以協助大家減壓、自控。”

    不僅在路上,前幾天跟鄰居家的中年主婦聊天兒,她說這幾天吃不下,也睡不好,一和老公說話就吵架,老公白天上班,她余怒未消,就把房後花園裡種的花拔光了。她還說自己開的飯館這些天生意蕭條,員工們也無心上班,成天無精打采的……

    到了台裡,也看到一些主持人情緒低落,有的還紅著眼睛就上了節目。上了電梯,見一些工作人員七嘴八舌地議論因災情導致的焦慮、恐慌和悲痛。

    而在此之前,我也和太太吵了一架,她埋怨我這幾天只是頻繁地在媒體為市民做心理干預,而沒有到災區一線,我當然也會反駁,說這種時候一定要聽從組織安排,自己不能輕舉妄動……因此直播剛一開始,我便把和太太吵嘴的事講了出來,並以心理學的角度加以分析:

    我愛人上中學時母親因腦溢血突發而去世,那時,母親在醫院住了三天,謹慎起見,醫生遲遲沒有動手術。於是在她那個年齡,便把母親的去世歸罪於沒有得到醫生的及時治療。這個心結並沒有因時間的延續而消失,看到災區那麼多孩子失去父母,她很自然地將之與自己的心結聯系起來,在潛意識中形成條件反射。而我又是位心理醫生,她便不自覺地把責任轉嫁給我,形成遷怒。因此她才會抱怨我為什麼不馬上趕往災區。

    而就在幾年前的一天,我還在上班的時候,母親在電話裡痛不欲生地告訴我,說父親摔倒在家裡不省人世。我飛快地打車到家,父親已經被送往醫院,在長達六天的搶救過程中,他一直沒有醒過來,直到入土為安……這件事也給我形成強烈的刺激,同時對自己伴生出深深的自責——由於我不在家,父親才……

    然而,父親也是位外科醫生,還是在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他上山下鄉做赤腳醫生,哪裡艱苦就去哪裡。這種經歷在我的潛意識中形成兩種相互矛盾的信息:一個是向父親學習(趕往災區一線的沖動),一個是怕成為父親那樣的人(怕自己萬一離開母親再有事)。這兩種力相互糾纏,形成我的焦慮原因。看到災區實況,這兩股方向相反的力量使我變得易怒、急躁,進而無所適從。而這就是我們吵架的本質原因。

    由此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許多孩子看到災情並不像大人那麼激動或悲傷?因為,他們還沒有那麼多閱歷和經驗,他們還沒來得及體會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因此沒有投射的對象,無法形成條件反射。

    所以,大部分人的激動和悲傷,從心理學角度看,皆緣於感同身受。即便是有些人沒有失去親人的經歷,那麼看到或聽到的,以及對親朋好友的同情之心也會間接地讓他們有所觸動。畢竟,人到成年,多多少少都會經歷些悲歡離合,並伴隨著無力和無奈感。因此看到災情,自然地在潛意識中與自己生命經驗中的相同或類似之處對接,如同被封存的“文件夾”被激活。進而導致各種情緒——在諸多情緒表達中,大致可分為三類人:

    一、成長經歷較為順利的人,一般表現為激動或沖動,我們稱之為陽光面比較強的人。因為在他們的生命經驗中得到的正面信息較多,於是他們“不太允許”生存環境裡出現負面事物,因此他們便急於改良,以一股沖動希望去拯救那些受傷的人,以此證明這個世界正如他們所想、所經驗到的那樣。

    二、成長經歷較為坎坷,且始終沒有從負面的陰影中走出來,我們稱之為自卑的人。當他們接受負面信息時,第一直覺表現出來的是悲涼,而長時間無法從災難的陰影中釋懷。在悲痛之余,有力不從心之感,因此他們極有可能將這種情緒遷怒於外界環境,如無法自控的暴躁和歇斯底裡。

    三、成長經歷比較坎坷,但自己已經從自卑中走出來的人,我們稱之為成熟的人。當他們接受這些負面信息時,會有感同身受的悲痛過程,然而,他們會把這種負面自動地轉化為行動力,所謂“化悲痛為力量”。

    俗話說:“以人為鏡可以正身”。那麼以災難為鏡呢,是不是也可以看出許多人,包括我們自己——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負面,也就會自然地把這種人生態度付諸於對災情的態度。

    李連傑是大起大落的人,他又是怎麼做的呢?王石其人,他又是怎樣的作為呢?還有那些影星,那些知名人士……包括那些平民百姓,那些救援人員,嚴格上說,哪一個人不是我們自己觀念的投射呢?而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人,所以災區的幸存者和遇難者,其實也都是我們的“不同鏡子”,那麼,我們怎麼能眼看著“另一個自己”的不幸而熟視無睹呢?那些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那些老人,是我們生命之根;那些父母,是我們自己的反照;那些救援人員,是我們力量的象征。試想,父母的動力,是不是緣於弱小的孩子?男人的動力,是不是緣於女人和老人的依靠?因此,無論在災區還是在家庭,使我們產生責任心的力量源泉,其實來自於那些弱者,沒有他們,我們這些成人的力量如何得以體現,價值如何得以證明?

    也因此,當有孩子的父母看到災區那些孤兒時,會顯得特別難受;有喪偶經歷的中年或老年人,當看到災區那些失去配偶的男女時,會顯得特別悲傷……這就是感同身受。因為他們的“不幸”與你息息相關,所以幫他們,也就是幫自己,而這,就是凝聚力的根源。

    如果憑一時的沖動而去作為,那麼是不是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答案並非肯定或否定,然而荀子曾說:“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意思是說,如果希望自己的作為沒有過失,那麼只能通過反省自己的思維和作為(這種方式)。他可沒說“只要動機正確就去做”。而他所謂的反省,就是指透過自己的行為現象覺察內心本質,進一步說,就是看清自己行為的動機由來。

    再反觀這段時期有些夫妻吵架、職工無心做事、各類沖動表達……不可否認,都與災情有關,而更深一層,是自我經驗這個內因,通過地震災害這個外因所形成的條件反射。找到這個思維過程,就叫做了解自己,當一個人了解自己的時候,自然會有所控制,也就做到了“知明而行無過矣”。

    老子說:“天地不仁”。意思是說自然是沒有所謂仁義(感情)的,它就是那樣自然地以運動和調整的方式存在著,而並不為情緒所左右。但人類是為情緒所左右的生物,然而在不仁的天地面前,人類再動感情也無濟於事,而只能適應、接受。如果你恨地震,抱怨老天,那麼到頭來只能是自欺欺人的徒勞無功。因此當地震災害降臨時,人類無法改變這個現實,但人類唯一可以做到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去接受這個現實,所謂先“認了”,進而再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適應環境,因為人類適應不適應也得適應,天地不可能因人類的思維而有所轉變的。

    同時,我們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看看那些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孤兒吧,他們其中有些人已經長大成人,成為醫生或其他救援人員。那麼,在汶川這片廢墟上,是不是也極有可能誕生出一些建築師、骨科專家、軍人、警察、心理醫生、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

    因此,所謂:煩惱即菩提,教訓即經驗,失敗是成功之母——都是化悲痛為力量的不同表達。

水災害火災害地震災害災害急救文章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