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人群心理 >> 兒童心理 >> 父母不要成為孩子的“被告”

父母不要成為孩子的“被告”

    父母是給予孩子最多愛的親人,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的每一點發展都伴隨著父母真摯的愛。可是,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事實:父母往往又是使孩子受到傷害的"惡人",成為孩子的被告。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個課堂是家庭,第一位老師是父母,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成長,要與孩子攜起手來,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

    父母對子女的傷害常常是無意的,甚至是出於"愛心"造成的。如:因為"愛"兒子,可以因考試成績不佳把他打死的悲劇;又如由於"愛",而對孩子進行體罰、指責、訓斥、貶低等等,這一切都深深地刺傷孩子的心靈,嚴重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孩子自卑、無助、消極,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是全社會關注的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父母正承擔著啟蒙、培養的重任。

    為此,首先,父母要終生學習,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其主要內涵,概括為三點:1.孩子是人,他有人的智慧、情感、意志,有人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父母要把子女當人看待,父母要尊重,理解,信任,要求孩子;2.孩子是發展中的人。是從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人。在每一個發展階段有其年齡特征。父母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既要為孩子的成功歡欣,更要接受孩子成長過程的曲折、困難、失敗,父母不能強制孩子,不能對孩子拔苗助長;3.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一個孩子一個樣,每個孩子都是他自己,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父母要尊重他的個性,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讓孩子最大限度地施展潛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成為心理健康的幸福的人。

    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創設溫馨的、和諧的家庭情感氛圍;父母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孩子的培育過程中,我們父母需要有更多的愛心、信心、耐心、恆心。

    願我們的父母不要成為孩子的"被告",願我們的父母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引路人、培育者。

    編者非常同意上述觀點。我曾經親耳聽到一位家長無奈得講:我跟他想處的時間最長,照顧他最周到,可遭到的埋怨也最多。為什麼會這樣?

    父母太愛孩子了!是從自己的切身感受角度愛孩子,還是從孩子的角度愛孩子?父母總期望孩子少走彎路,尤其是當父母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後更不願看到孩子重蹈覆轍,於是認為這些寶貴的經驗孩子必須接受,只有這樣才叫對孩子負責。可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親身經歷孩子不會將那些經歷當回事。與其說孩子需要知識和經驗不如說孩子更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體驗人生歷程。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孩子肯定有與父母不一樣的地方,有父母不接受的地方,父母怎麼辦?是接受不同還是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

    有位性格內向,不善交往的母親抱怨說她的孩子不聽話,(3歲的男孩),總是跟著大孩子亂跑,想爬高想拿棍,總讓她提心吊膽。於是她不允許孩子做她認為有危險的事情,總是將孩子關在家裡或牽在手中,即使放手目光總是圍繞孩子周圍,稍有危險信號立即出面制止。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會不會像她的性格一樣呢?有朝一日當孩子真的形成內向的性格,母親為之焦慮想幫助他糾正卻無可奈何時,也許會講“性格像我,是遺傳吧”。相反同樣一位母親,在人生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內向不善交往的弊端,若竭盡全力教育孩子外向廣交朋友而無視孩子的具體情況,結果會怎樣?如果孩子恰巧活潑多動,則皆大歡喜;如果孩子真的遺傳她的內向性格,與人交往中表現出害羞被動的特點,母親硬要糾正,孩子會如她所願健康成長麼?

    以上是編者讀完曹子方的文章的一點隨想,願與讀者交流。

男性心理女性心理兒童心理青少年心理老人心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