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什麼是比較心理學

什麼是比較心理學

    比較心理學是研究動物行為進化的基本理論和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的各種行為特點的心理學分支。它對哲學認識論具有重要意義,比較心理學的研究還能為生產實踐和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動物行為進化方面的基礎科學知識。

  比較心理學以不同進化階梯上的動物的行為為研究對象。在研究中側重於不同種動物行為的比較分析,而且這種比較在原則上並不把人排除在外,其目的在於更好地了解人類本身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比較心理學和動物心理學都以動物行為為研究對象,因此有的西方心理學家把二者視為同一概念,並替換使用。

  比較心理學一般采用兩種方法來搜集研究材料,這就是野外方法和實驗室方法。野外方法是在動物自然棲息地對動物行為進行直接觀察。在這種情況下,觀察者可以對動物的整個行為及其功能進行描述,但是不便控制行為發生的一般條件。實驗室方法克服了野外方法不能控制條件的缺點,它是野外方法的一個極好的補充。

  實驗室方法可以重復引起研究對象的特定行為,可以精確地研究行為的發生和發展,也可以對決定行為種類的遺傳機制作單獨的分析。另外,只有在實驗室條件下才能嚴格區分行為的習得特征和非習得特征。但在實驗室裡,要了解自然環境中動物的行為則受到嚴重的限制。 比較心理學發展簡史
  比較心理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有兩種形式的創造物,把有理性有靈魂的人和沒有靈魂而只有本能的牲畜區別開來。亞裡士多德是一個早期的進化論者,他在《動物歷史》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自然等級表,把動物的種按照智力的順序加以排列,人類位於頂峰。他給行為的比較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

  1864年法國生理學家弗盧朗發表了第一本名為《比較心理學》的書,這是把比較心理學作為一門新學科來探索的第一次嘗試。但是只有達爾文的進化論才給比較心理學的發展以巨大的動力。隨著進化論的發展,動物行為的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也變得更為明顯了。

  1872年達爾文發表了《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他在書中從系統發生的觀點對動物行為進行了比較研究,揭示出不同種的動物在行為模式上的相似性,也就是說,高等動物的行為成分和功能特征也能在較低等動物身上找到。學習過程在人和大鼠身上是基本相同的,人的情緒反應也會在人以下動物身上表現為原型的形式。所以不同種屬動物的結構和行為在量上會不同而在質上是相同的,這一論斷使許多研究者在達爾文以後去尋找系統發生上等極不同的動物之間在心理或智力上的連續性。

  1894年英國博物學家摩根在他的《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中提出了解釋動物行為的節約原則,這就是有名的摩根法規。它認為,如果一種動作可以解釋為在心理等級上較低的心理功能運用的結果,我們就決不可把它解釋為一種高級心理功能的結果。這一法規對後來的行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以後的研究開始注重有控制的系統觀察和客觀的量的分析。因此可以說,比較研究的現代實驗時期是從摩根對轶事法的批讦開始的。

  19世紀末,生物學家勒布提出的向性理論把摩根的思想推向了極端。這一理論認為,可以根據趨向或避開刺激的簡單物理化學反應來解釋動物行為。關於向性的概念至今還在“遺傳和行為”的研究中加以廣泛應用,但也遭到像詹寧斯等人的反對。詹寧斯指出,即使像纖毛蟲一類的單細胞動物的行為也不是用外界刺激因素就能完全解釋清楚的。他發現個體的內在因素和以往的經驗在決定其反應行為中也是起作用的。

  19世紀末心理學家也開始了與智力進化有關的實驗研究,主要是在哺乳動物身上研究迷津學習、問題解決和其他學習現象,這樣的研究特別是嘗試錯誤學習和效果律的提出都對以後心理學的各個領域有著深刻的影響。稍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和華生的行為主義學派的建立給比較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范例。但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為止,米勒和馬瑟曼等人關於情緒和動機過程的研究以及其他學者關於遺傳和行為的某些研究在比較心理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0世紀中期是比較心理學迅速發展的時期。在這期間斯金納對大鼠和鴿子的條件作用現象作了大量研究,並提出了操作條件作用的概念。他的工作不僅對比較心理學而且對教育、心理治療、藥物學和生理學等實際領域都有影響。

  在行為研究中,發展觀點的意義受到極大重視。施奈爾拉及其同事用發展現象而不是用本能機制來解釋螞蟻、魚、斑鸠、老鼠、大鼠和貓的行為,強調了經驗和有機體水平的作用。哈洛對恆河猴的研究,證明了剝奪社會經驗對後來社會化的影響。赫布研究行為的組織時也強調了發展經驗的重要性。羅森茨韋格和克列奇探索了經驗對大鼠神經化學和行為水平的作用。吉布森、沃克和赫爾德則研究了經驗對知覺作用。這些研究對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隨著遺傳學的發展,人們對“遺傳和行為”重新進行了研究,小鼠自交品系的利用和傳統地使用果蠅使這兩個種成為科研中的選擇的種。 克勒和哈洛等人對靈長目的學習和問題解決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證明它們在行為改變和可塑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加德納、普雷馬克和朗博相繼對黑猩猩的語言問題進行了引人注目的研究,但對他們的研究結果至今還有不少爭論。

  70年代中期以後,比較心理學在西方尤其在美國受到來自社會生物學等方面的強烈沖擊,加上自身的種種原因,致使比較心理學作為一個專業學科的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

  中國心理學家早期曾以不同發展水平的有機體心理特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過雞胚胎的行為的發生、小貓行為的發展和新生兒感覺的發展等。50年代研究過狗的條件反射和圖形辨別學習,60年代初期曾對多種靈長目動物的行為進行過研究,70年代末對文昌魚的光反應和金絲猴的視覺辨別行為的特點進行過研究。

    比較心理學的基本內容

  比較心理學的首要任務是對動物的行為進行描述、分析和分類,並詳細地比較不同種動物的行為的生物學特征,確定和闡明它們之間的關系。描述動物行為應該盡可能做到客觀、忠實,這是比較心理學家應該盡到的責任。

  比較心理學的另一項任務是在種內和種間闡明行為的根源並追蹤其發展。行為在種內的發展是指行為的個體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個體經驗對行為發展的影響;行為在種間的發展是指行為的系統發展,也就是行為從一個發展水平到另一個發展水平的演化。研究行為的這兩項任務是互相關聯著的,只有完成這兩項任務,比較心理學家才能總結和發展關於動物行為的一般理論,才能闡明和預見專門的事件和關系。
  根據上述任務,現代比較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主要有行為模式的研究、行為的個體發生的研究、行為機制的研究、動物學習的研究和行為進化歷史的研究五個方面。

  行為模式的研究側重於行為模式的功能方面,也就是探索該模式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作用。比較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上的方便,把動物行為分成社會行為和非社會行為。社會行為包括群集關系,性關系、首領一隨從關系、照料一依賴關系和互相照料關系等等;非社會行為包括睡眠、探究行為、游戲、定向行為、攝食和獵食行為、尋找隱蔽所和貯藏食物,以及排便和生殖行為等等。

  行為的個體發生的研究是考察影響個體行為發展的諸因素。因為正是有機體的遺傳因素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才使行為得以產生,所以在研究行為起源時,既要強調遺傳決定因素,也要強調環境影響因素。
 
  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感知覺系統和有關的生理系統的活動。另一方面,這些系統的發展又是隨行為的反饋作用而改變的。行為與生理系統之間的這種交互作用,就是比較心理學家需要探索的關於行為機制的重要領域。

  動物學習的研究是比較心理學研究得最為廣泛的一個方面。一切適於實驗室條件的動物種類幾乎都進行過學習實驗,並形成多種關於學習的理論和流派。學習使個體行為獲得比較持久性的改變,它對動物在個體發育中適應外界環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