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 恐懼症 >> 臨床症狀 >> 社交恐怖症的發病機理

社交恐怖症的發病機理

   隨著心理咨詢和社交指導的推廣,認知行為學說得到了發展。有些作者認為社交恐怖主要是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養鍛煉。缺乏社交技巧給別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引起別人不好的反應,導致尴尬的處境。同時,本人覺察到了自己的社交笨拙也容易造成緊張害怕。
  另一些作者強調認知的作用。他們認為,有社交恐怖的病人的社交行為在客觀上完全可以是恰當的,但病人對自己的評價不恰當。在社交過程中,病人的自我貶低起著重要作用。不少病人本來就是缺乏自信和傾向於自卑的人。還有一些病人對自己要求過高,恨不能以自己超群的口才和舉止得到所有人的稱贊與喜歡。這就不可避免反復造成自我挫敗,終於見人就緊張害怕。當然,許多作者把社交技巧和自我評價結合起來,強調認知和行為的互相作用。
  Leary(1983)認為,已有的學說都有助於理解社交恐怖症,但沒有一個學說能夠完全解釋已知的各種病前情況(先驅和誘發事件)以及病後的表現。Leary的學說叫做自我推薦學說。學說的要點是,社交必有動機。通俗地說,一個人只有當他希望在別人心目中造成某種特殊的印象,才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甚至恐怖。假如不論別人對我有什麼看法,我一概毫不在乎,我就不會緊張害怕。可見,決定所有社交恐怖的共同因素是動機,即想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動機。決定動機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處境,另一個是人格。
  先說處境。舉例說,想和異***朋友或談戀愛,對方愈是貌美或有才華,動機就愈強烈,也應愈容易緊張不安。又例如,參加就業面晤考試,如果競爭的人多,挑選的標准很嚴格,我們就容易感到緊張不安。又例如,將要會見的人大權在握,接見將對自己的一生起關鍵性的作用,見面時也容易緊張。一般地說,第一次與人見面容易緊張,因為我們都懂得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特別重要。可見,就誘因或先驅事件說,往往是依著特定動機的某種處境。當然有例外,即事先並無特殊的和明確的目的,但偶然發生的尴尬處境使病人想得到別人好印象的動機受挫,也可以成為誘發事件。
  再說決定動機的另外一面,即一個人的人格特性。如果一個人傾向於控制別人對他的印象,或者,特別愛面子,似乎所有的人都喜歡他這才有面子;或者,完美主義傾向強烈,恨不得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完美無缺,那麼,這種人便容易患社交恐怖症。
  一般地說,社交恐怖症的預後是好的。只要病人長壽,社交恐怖遲早會減輕甚至消失。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治療,社交恐怖症可遷延多年,以致生命最寶貴的一段年齡在苦痛和無所作為中白白浪費了。
  臨床上可以見到一些極端的病例。有的病人病前人格相對健全,恐怖是在強烈的創傷性處境下發生的。這種病例用系統脫敏治療效果好。另一個極端是病人有人格障礙,從小害羞、怕見人,又特別愛面子,爭強好勝,並且從小一直缺乏社交訓練,也沒有任何興趣愛好,充其量只是會啃書本子,考試總是名列前茅。這種人一到青春期,社交恐怖便明顯起來,往往並沒有什麼確定的誘因。
  比較多見的是處境因素和人格特性二者的交互作用導致社交恐怖的發展。為什麼中年以後社交恐怖症會自發緩解呢?很簡單,社交的特殊動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相應地減退了。通俗地說,臉皮變厚了,社交恐怖症便失去了生長的土壤。廣義的社交包括與父母的交往,但還未見一個病人在父母面前發作社交恐怖,這緣故不外三種情況:
  ①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或天才或孝子,贊賞與愛護備至,恐懼不可能發生;
  ②父母總是口口聲聲說看著子女長大,一切都了如指掌,毛病和缺點都看得一清二楚。子女也就不認為父母對他們會有什麼別的看法和評價,既無需裝模作樣,也不抱希望會從父母得到特別的好印象;
  ③子女對父母滿腔怨恨和敵意,憤怒使恐懼無法存在,或者親子情感淡薄,彼此都覺得沒有什麼關系,也就缺乏社交的動機。

基本常識臨床症狀診斷治療預防保健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