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急救 >> 災害急救 >> 地震災害 >> 地震勘探過程

地震勘探過程

  地震勘探過程由地震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和地震資料解釋3個階段組成。

  地震數據采集

  在野外觀測作業中,一般是沿地震測線等間距布置多個檢波器來接收地震波信號。安排測線采用與地質構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觀測儀器的不同,檢波器或檢波器組的數量少的有24個、48個,多的有96個、120個、240個甚至1000多個。每個檢波器組等效於該組中心處的單個檢波器。每個檢波器組接收的信號通過放大器和記錄器,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記錄,稱為記錄道。為適應地震勘探各種不同要求,各檢波器組之間可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間放炮排列、端點放炮排列等。記錄器將放大後的電信號按一定時間間隔離散采樣,以數字形式記錄在磁帶上。磁帶上的原始數據可回放而顯示為圖形。

  常規的觀測是沿直線測線進行,所得數據反映測線下方二維平面內的地震信息。這種二維的數據形式難以確定側向反射的存在以及斷層走向方向等問題,為精細詳查地層情況以及利用地震資料進行儲集層描述,有時在地面的一定面積內布置若干條測線,以取得足夠密度的三維形式的數據體,這種工作方法稱為三維地震勘探。三維地震勘探的測線分布有不同的形式,但一般都是利用反射點位於震源與接收點之中點的正下方這個事實來設計震源與接收點位置,使中點分布於一定的面積之內。

  地震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的任務是加工處理野外觀測所得地震原始資料,將地震數據變成地質語言──地震剖面圖或構造圖。經過分析解釋,確定地下巖層的產狀和構造關系,找出有利的含油氣地區。還可與測井資料、鑽井資料綜合進行解釋(見鑽孔地球物理勘探),進行儲集層描述,預測油氣及劃定油水分界。

  削弱干擾、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數據處理的重要目的。根據所需要的反射與不需要的干擾在波形上的不同與差異進行鑒別,可以削弱干擾。震源波形已知時,信號校正處理可以校正波形的變化,以利於反射的追蹤與識別。對高次覆蓋記錄提供的重覆信息進行疊加處理以及速度濾波處理,可以削弱許多類型的相干波列和隨機干擾。預測反褶積和共深度點疊加,可消除或減弱多次反射波。統計性反褶積處理有助於消除淺層混響,並使反射波頻帶展寬,使地震子波壓縮,有利於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數據處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實現正確的空間歸位。各種類型的波動方程地震偏移處理是構造解釋的重要工具,有助於提供復雜構造地區的正確地震圖像。

  地震數據處理需進行大數據量運算,現代的地震數據處理中心由高速電子數字計算機及其相應的外圍設備組成。常規地震數據處理程序是復雜的軟件系統。

  地震資料解釋

  包括地震構造解釋、地震地層解釋及地震烴類解釋或地震地質解釋。

  地震構造解釋以水平疊加時間剖面和偏移時間剖面為主要資料,分析剖面上各種波的特征,確定反射標准層層位和對比追蹤,解釋時間剖面所反映的各種地質構造現象,構制反射地震標准層構造圖。

  地震地層解釋以時間剖面為主要資料,或是進行區域性地層研究,或是進行局部構造的巖性巖相變化分析。劃分地震層序是地震地層解釋的基礎,據此進行地震層序之沉積特征及地質時代的研究,然後進行地震相分析,將地震相轉換為沉積相,繪制地震相平面圖,劃分出含油氣的有利相帶。

  地震烴類解釋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頻率等信息,對含油氣有利地區進行烴類指標分析。通常需綜合運用鑽井資料與測井資料進行標定分析與模擬解釋,對地震異常作定性與定量分析,進一步識別烴類指示的性質,進行儲集層描述,估算油氣層厚度及分布范圍等。

水災害火災害地震災害災害急救文章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