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急救 >> 災害急救 >> 火災害 >> 訪我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奠基人王今達教授

訪我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奠基人王今達教授

         8月,正值桑拿天氣,我們專程去天津拜訪王今達教授。王今達教授雖正在家中吸氧,但卻仍精神矍铄,聲音朗朗,思路敏捷,談笑風生。
       

問:作為急診醫學奠基人之一,您是從何時開始急診工作的?當時的狀況如何?
        王教授:從1974年開始,當時國內還沒有人從事危重病急救的工作,我們從醫學實踐中感到:危重病急救是很重要的,因為把危重病病人治好了,可以大大減少死亡率,就是醫學一大進步。1974年,我們最早是從“心、肺、腎”三個衰竭入手,那時國內還沒人開展這項工作,未被多數人理解,遭到非議。實際上,我們是從實踐中感到病人的需要,才決定開展危重病急救,可以說我們是最早做這件事情的創始人。
         1980年,當時的衛生部醫政司司司長張自寬,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急救醫學學術交流會,成立了全國急救醫學學會籌委會,為什麼很漫長的時間沒有成立,因為當時中華醫學會有個傳統的觀念,認為每個學科須由北京發起,所以學術組織未成立。開展這個工作,我們認為是病人的需要,不管是否得到支持,都要做到底。文革結束後,國際對國內變化很關注。1982年,美國派賓州大學fox教授來了解中國醫學進展情況,參觀了我們的工作,寫了一篇很長的評論,題目是《critical care at tianjin's first central hospital and the fourth modernization》,贊揚我們是“中國四個現代化的櫥窗,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這篇文章發表在著名的《science》雜志上。所以由於客觀上需要,這個事物還是很快在我國發育成長起來。
        

問:提出“三衰”概念的背景?在“三衰”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王教授:我們創建了“急性三衰搶救研究室”,創建了國內第一個icu,創辦了國內第一本危重病急救雜志。
    “三衰”即心衰、呼衰、腎衰,危重病急救學科是個非常龐大的學科,覆蓋面太大,怎麼能抓住其共性規律,從而牽動全局?危重病的死亡主要由於心衰、呼衰、腎衰,解決這三個問題死亡率就可大大降低。
      

 問:請談一下危重病救治中的中西醫結合問題。
        王教授:我最早提出並開展了中西醫結合急救。回顧古老歷史,中國千百年來有很多危重病,並不是全都死亡,中國傳統醫學中還是有很多急救的知識與技能,我們應該去發掘它,去認識它,去利用它。
        治病救人主要是減少死亡率,就要開展危重病急救,危重病急救如何能夠適合國情民情?傳統醫學是否有可利用、挖掘之處?應該是有的。因為歷史上我們國家有許多次大的瘟疫流行,那些瘟疫流行都是危重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傳統醫學雖然不是全能但在這方面確實做了很大貢獻。所以,在這麼一個認識的基礎上,我決心將傳統醫學中的有關危重病急救的知識拿來,運用到實踐中去。但危重病急救的覆蓋面太大,能否想辦法找到一個共性的問題,從而解決個別的個性問題,這是我一個指導思想。所以我很早就想出來“三證三法”,即:毒熱證和清熱解毒法;淤血證和活血化瘀法;急性虛證和扶正固本法。歸納起來,危重病急救中最多見還是感染,所以“三證”第一位就是毒熱證和清熱解毒法。第二個是非常常見的出血性疾病,最早從西醫角度認識的就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西醫在纖溶亢進時用肝素,溶血亢進時用抗凝血藥,有時用得不合適,會帶來很多麻煩。中醫有沒有能夠解決的辦法?我們就挖掘出來活血化瘀法,所以有淤血證和活血化瘀法。還有一個就是急性虛證,比如說膽管炎病人一鬧病就好多天不吃飯,處於營養不良狀態,所以有急性虛證和扶正固本法。這就是“三證三法”的由來。“三證三法”是根據病情發展的實際出發,而解決共性三大問題。
        概括地說,我們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糾正了中醫中藥不能治療急性病的錯誤概念,提出中醫中藥可治療急性危重病,治療哪些危重病?因為危重病覆蓋面太大了,怎麼覆蓋?所以得從共性到個性,個性看共性,所以就找出剛才所說的“三證三法”。在“三證三法”的基礎上,我們率先成立了中國國內第一個icu,在1974年,領導覺得你先進就給資金支持,我們買了一批當時先進的急救設備,如呼吸機、血液淨化裝置、人工腎等,至少有40萬美元的設備,在當時是個大數目。同時期國內還沒有第二個icu。
       

問:“菌毒並治” 理論是怎麼提出的?
        王教授:1984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急救醫學研究所,提出“菌毒並治”的理論。抗生素只殺菌、抑菌,但不能拮抗毒素問題,g-被抗生素殺滅後,會產生強烈的內毒素,對機體產生強烈的危害,所以,當時我們就意識到治菌還需要治毒,提出了“菌毒並治”理論。我們研制出拮抗內毒素作用的中藥針劑“神農33號”,使國際上公認的感染性四衰以上患者的病死率從100%下降到50%。為此“菌毒並治”防治感染性多髒衰獲得國家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
       

問:在原來醫療條件相對困難的情況下,您是怎麼搶救病人的?您認為急救醫生應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王教授:文革後遇到幾件大事:各種中毒,在農村普遍的是野菜中毒,以後饑餓,有浮腫病,發現有低鉀血症,原治療常規輸注葡萄糖,不輸還好,一輸就死了,因為本來就是低鉀血症,輸了葡萄糖以後,血鉀更低,死得更快了。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糾正了治療中的錯誤觀點,這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吧。曾收了一個危重病人,是位師長,患肺部感染、急性呼衰,當時是氣管切開、插管,仍不能復蘇,病人已便秘10天,中醫認為,10天便秘是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中醫有一說法是“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用腹瀉的方法治療,我們用了中藥“涼膈散”,重用大黃,瀉下後,呼吸功能明顯好轉,據此強化了“肺與大腸相表裡”學說在臨床中的應用。
       

         1974年8月,在前衛生部錢信忠部長的支持下,創建了“急性三衰搶救研究室”。當時許多人進不了北京,就到天津來看病。看到許多燒傷、外傷的年輕人死亡,搶救不活,作為一個醫生,非常痛心,就這樣成立了icu。時間就是生命,分秒必爭,必須仔細觀察病人,所以當時我堅持每天住在病房吃在病房,因為任何高級的監護設備都永遠比不上技術精湛同時具有高度責任心的醫護人員。
        我要求下級大夫都要做“兩棲”動物:既會做動物實驗,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又要能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開展臨床研究工作。我常說急診人的精神是:象猴子一樣機敏,勤於動腦;有駱駝一樣的精神,幾天不吃接著干;象牛一樣吃的是草,只貢獻不索取;大象一樣的臉皮,不畏嘲諷;象獅子一樣勇猛,勇於沖鋒在前。具備這些素質才可以做危重病急救的醫生。
        

         王今達教授從1945年至今,從醫60年,雖已是耄耋之年,仍然豪情壯志不減,2003年、2004兩次坐輪椅參加杭州、成都的全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會議,並於2004年寫出“膿毒症中西醫結合的診斷標准及中西醫結治療指南的研究(討論稿)”。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專門編寫並出版了《成就卓越六十載 光輝業績譽全球——記王今達教授從醫六十周年》一書,翻閱厚厚的卷宗,記載了王教授各個時期的學術成果,勇於探索、不畏艱辛的精神躍然紙上,令吾輩肅然起敬,正如王教授喜歡的一句話:“世上本無路,全靠人走出”,他敢為人先,矢志不渝,開創了急救醫學發展的新局面,無愧為我國危重病急救醫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水災害火災害地震災害災害急救文章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