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急救 >> 災害急救 >> 災害急救文章 >> 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1、各民族先哲和思想家對地震成因都作出過各種解釋,中國在這個領域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遠在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時,伯陽父就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 震。”這就是富含哲理的“陰陽說”。

  2、自古以來,人類因科學落後、一直把地震災害歸結於上帝天神的起自然力量。許多民族相信、大地由一些動物支撐著、這些動物一動、一就會產生地震。例如印度一些部落認為,海龜上站著幾頭大象背負著大地、大象一動地震就發生。日本廣泛傳說地震是由於地下大鲶魚翻身,鎮住鲶魚則天下太平。古希臘傳說海神生氣時拿三叉戟敲擊海底,,於是造成地震和海嘯。

  3、本世紀六十年代起,科學家逐步提出板塊大地構造學說。地球表面巖石圈由幾塊巨大的板塊體構成。這些板塊或相互分離,或碰撞俯沖。板塊邊界往往是地震。火山活動特別活躍地帶。但板塊內部地震發生原理目前尚不清楚。

  4、199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8.3級強烈地震,破壞嚴重。震後發現:北美西海岸聖安德烈斯斷裂長達430公裡一段兩側產生了錯動。通過研究,美國地震學家裡德提出了彈性回跳學說。此學說認為,由於地震運動使巖石發生形變,當變形超過一定程度時,巖石發生斷烈而錯動,以後變形的巖石回彈恢復原狀,這即為地震發生過程。圖為地震之巢聖費德烈斯斷裂。

  現代科學對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釋: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

  地震共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四種。

  構造地震是指在構造運動作用下,當地應力達到並超過巖層的強度極限時,巖層就會突然產生變形,乃至破裂,將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就引起大地震動,這類地震被稱為構造地震,占地震總數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發後,由於大量巖漿損失,地下壓力減少或地下深處巖漿來不及補充,出現空洞,引起上覆巖層的斷裂或塌陷而產生地震。這類地震數量不多,只占地震總數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規模小,次數更少,只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誘發地震是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采,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震。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觸發某些斷層活動,引起的地震稱誘發地震,主要有水庫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誘發地震,核試驗引發地震,采礦活動、灌溉等也能誘發地震。我國廣東新豐江水庫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來,截止到1987年,已記錄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發生了6.1級地震,使混凝土大壩產生82米長的裂縫。

  地震產生的原因
  
  地震主要有兩類,其一,火上地震。火山爆發可以引起地震,這類地震強度不大,占地震的總比例也不大,在地震構成中處於次要地位。其二,構造地震。這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類地震,強度可大可小,最強烈的一批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我在這裡主要談論的是構造地震產生的原因。
  
  構造地震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塊的運動導致的。地表局部重力的改變,有時也可以導致構造地震。比如,大型水庫的修建,改變了地表局部的重力分布,有時會導致局部區域板塊的斷裂。斷裂的過程,會產生構造地震,這樣的地震強度一般不大。
  
  大型水庫還可以通過另一個模式產生地震。大型水庫通過改變地表局部重力分布,影響附近某些斷層地帶的水平壓力(壓強)變化,導致這些斷層在水平壓力(壓強)的改變情況下,引起斷層錯位,產生斷層位移,釋放巨大能量,引起地震。這樣的地震強度可以很大。
  
  地球板塊的運動是地震產生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地震的最主要能量來源。.
  
  板塊的運動導致板塊擠壓,板塊相互擠壓,導致板塊發生擠壓形變。擠壓形變會導致物質緩慢運動組合。如果擠壓力在某個范圍內,物質通過自我緩慢形變來適應這個擠壓力,此時不會發生地震。如果擠壓力(壓強)超過某個范圍,物質難以通過自我緩慢形變,適應這個擠壓力(壓強)。此時物質就會被擠壓破裂,物質之間出現位移,這個過程很迅速,放出很多能量,會通過地震波把放出的能力傳遞出去,這就是地震,屬於構造地震。
  
  在大板塊相接觸的地方,比如海溝附近。兩個接觸的板塊擠壓力(壓強)很大,往往都能超過某個強度范圍,這裡經常發生地震,世界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大板塊相接觸的地帶。
  
  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的作用力很大,這個相互的水平擠壓力(壓強),通過板塊的組成物質逐漸傳遞,最後這些水平擠壓力(壓強)相互中和。
  
  板塊受到擠壓力(壓強),板塊內部的物質構成不一樣,傳遞水平擠壓力(壓強)的能力不一樣。傳遞擠壓力(壓強)能力比較弱的地方,會產生板塊內部物質的錯位。物質的錯位(位移),會迅速的進行,這個過程就是地震。這個地震的能量來源,是通過板塊上的水平擠壓力(壓強)供給的。這些擠壓力(壓強)的能量來自大洋中脊。是大洋中脊下面的高溫巖漿上升,在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向四周擴張,這種擴張產生的擠壓力,就是構造地震的能量來源。
  
  大洋中脊下面,這些上升膨脹的高溫巖漿,推動著兩邊的板塊,向兩邊運動。高溫巖漿向四周的擴張,是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來源。也是地球大部分地震的動力來源

  
  地震的分配,世界每年平均釋放的地震能量基本一定。因為大洋中脊下面,上升膨脹的高溫巖漿總量基本一定,推動板塊向兩邊運動的距離也基本一定,釋放的能量也跟著基本一定。如果在板塊交界地帶,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多了,在大板塊內部(比如亞歐板塊內部),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就會少。因為板塊交界地帶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與大板塊內部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之和,大小應該比較固定。
  
  大板塊內部的構造地震震源,主要產生在斷層地帶。小斷層產生小地震的震源,大斷層產生大地震的震源,沒斷層不產生地震震源,這是一般規律。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知識,估計在大板塊內部,基本可以避免地震。讓地震盡量在大板塊的交界地帶發生。地震是不可以避免的,因為我們是無法阻擋板塊運動。減少地球的地震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估計,未來我們可以改變地震可能發生的地方。
  
  地震應該是可以大致預測的。我國發生的地震主要是陸地地震,大量的人口就生活在震源附近,應該是可以大致預測的。陸地地震估計比海洋地震要好預測一些。
  
  地震震源越淺,地震預測就越容易。地震震級越大,地震預測就越容易。常見的地震,是板塊擠壓導致的。在大的地震發生前,會有很多蛛絲馬跡。比如,地表與地內的許多地方應該發生形變。有形變,就會產生一些形變效應,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形變效應,預測可能發生的地震。比如形變會提前產生一些小地震,會產生一些電磁效應。我國的地震震源主要發生在陸地上,測量地震的儀器,可以離震源比較近,相對日本的地震,比較容易預測。因為日本的地震,很多都發生在海洋中。
  
  地震主要產生在地震帶,大板塊內部的地震帶,就是大板塊內部的斷層地帶。非地震帶(非斷層地帶)幾乎很少產生地震。水庫建設應該避開地震帶。城市的建設也應該避開地震帶。這是預防地震的好辦法。

  水庫建設在地震帶上,可能會誘發地震帶產生地震。導致大板塊內部,地震數量增多,危害極大。

水災害火災害地震災害災害急救文章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