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日常疾病 >> 糖尿病 >> 基本常識 >> 糖尿病治療的新認識 治療的前移與後延

糖尿病治療的新認識 治療的前移與後延

            隨著長期大量臨床實踐資料的積累和證明,發現有些觀點和方法以往認為是正確的,現在看來與臨床結果並不一致,需要做出新的認識,提出新的改進方法。
  
   一、糖尿病治療的前移
  
  防治對象需要前移到糖耐量正常人群
  以往對糖尿病的防治重點放在已經檢查出空腹血糖受損和餐後糖耐量減低的人群,以進行行為干預或藥物治療。實踐證明,一旦進入糖耐量受損階段再治療已經為時過晚了。美國曾對糖耐量減低人群進行生活干預,每天運動30分鐘,使體重下降7%,使糖尿病危險性事件才下降了58%。還有1/3的患者不可避免地要發展為糖尿病。因而,專家建議,把預防對象再向前移到糖耐量正常的人群。
  防治對象從成人前移到青年和兒童
  2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正趨於年輕化。美國12~19歲青少年糖尿病發病率,20世紀80年代比60年代增加了6倍,2000年報告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占糖尿病的1/3。日本兒童糖尿病以發病率以平均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德國12~18歲的孩子2型糖尿病患病率達1%。我國2萬人的調查結果是0.5%。美國科學家預言,若不采取積極措施,2000年以後出生的人,將有1/3在其後的一生中會發生糖尿病。太平洋島國瑙魯,肥胖和糖尿病發病率居世界第一,約50%的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一半是兒童。平均壽命55歲。因此對兒童2型糖尿病的防治已成為重要課題。肥胖是兒童2型糖尿病的土壤。因而減少肥胖是預防兒童2型糖尿病的根本。由此看出,糖尿病正在向兒童、青少年蔓延。必須引起全社會和家長的高度重視。1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5%~10%可能由感冒或病毒感染引起。兒童患感冒、拉肚子後容易誘發1型糖尿病。同時發現約有50%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有過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病史。糖尿病多在感冒、腹瀉後2~4周左右發病。因而,家長要提高防范意識,對患感冒或腹瀉兒童病愈後要觀察1個月,每周測血糖1次,如要有變化盡早就醫。此外,1歲左右的嬰幼兒,過早地喂牛奶、澱粉類食物也可能導致1型糖尿病發生。應該給孩子少吃高糖類食物。
  防治對象從有家族病史人群前移到無家族病史人群
  我國1988~1996年對15歲以下的1型糖尿病病例進行了回顧性的登記。調查人數900余萬,發現1型糖尿患者883例。發病情況每10萬人每年發病0.59人。國外調查2型糖尿病,有家族史者25%~50%。我國調查有家族史為7%~17%。可見,80%以上的患者沒有家族史,因而,應該把糖尿病防治對象前移至無家族史人群。專家提醒,對於年齡大於45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分娩巨大嬰兒的婦女都應作為重點防治對象。大量資料證明:肥胖60%,冠心病34%~66%,高血壓40%~50%患有糖尿病。盡管他們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糖耐量是正常的,也應該對他們進行糖尿病知識教育,定期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檢查,進行正規有效的減肥、降壓、降脂治療,每年檢測空腹和餐後血糖2小時各一次。
  糖耐量減低的藥物治療需要前移
  以往認為生活干預可以作為一種單獨的治療手段,治療早期糖尿病和糖耐量減低。實踐證明,大多數患者只用生活干預是不能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目標的。而且還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因而提出,在生活干預的配合下,早用藥、早聯合、早用胰島素的三早策略。美國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發病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糖耐量正常演變為糖耐量減低,在此階段胰島素抵抗起主要作用。第二階段:從糖耐量減低惡化為糖尿病,在此階段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功能損害都起重要作用。所以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發病初期的基本因素。所以,早期治療首選不會導致低血糖的抗糖藥為主,如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藥、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以後再聯合使用降糖藥,如磺脲類、格列奈類和胰島素。
  胰島素治療適應證需要前移
  隨著對於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以往那種把胰島素視為口服降糖藥完全失效後的最終手段是消極的、不可取的。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越高空腹血糖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因此,美國糖尿病學會提出先控制空腹血糖,然後再控制餐後血糖的治療策略。建議,在口服藥失效後,糖化血紅蛋白>7%或者空腹血糖>10mmol/L,無論有否並發症,均應早用胰島素。但是,早用不等於全用,總體說來需要使用胰島素的人還是少數。對於那些初期發病者,如果使用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各時段血糖皆能達標,糖化血紅蛋白<6.5%者,以及那些特別肥胖、高胰島素血症和嚴重胰島素抵抗患者,還是要先行減肥、用胰島素增敏藥,暫時不用胰島素治療。西方國家2型糖尿病胰島素使用率已達到50%,而我國還不到10%。
糖尿病飲食糖尿病並發症預防保健治療原則病因及類型檢查診斷臨床症狀基本常識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