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人群心理 >> 兒童心理 >> 嬰幼兒期孩子特殊心理現象

嬰幼兒期孩子特殊心理現象

    嬰幼兒期的孩子,在心理發展方面具有許多特有的現象,了解這些特有的心理現象,對我們父母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就嬰幼兒期出現的一些特殊心理現象作分析,以便年輕父母們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踢凳子可以“出氣”
  一天,一個5歲多的小男孩被小凳子絆倒,他很生氣,站起來後,怨恨地朝那凳子踢了幾腳,由此,他的氣也就消了。
  分析: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腦子裡有一種泛靈論的思想,他們認為周圍的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凳子也不例外。所以踢幾腳凳子,“報仇”以後,幼兒的心理也就恢復了平衡。
  教育提示: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為其行為的過錯推卸責任。比如,孩子不小心被木條絆倒,成人就不應該指使孩子或幫孩子去“打”或“罵”將孩子絆倒的木條。因為這樣做等於為孩子推卸責任,這不利於他們責任感的形成。事實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條礙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應受到責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條。

  ·不是說謊的說謊
  一個4歲多的女孩,非常喜歡鄰居小朋友的長毛絨娃娃,在她的再三要求下,媽媽答應在她生日的時候送給她一個同樣的娃娃。可是,第二天她就告訴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長毛絨娃娃棗可漂亮了。事實上,她媽媽還沒有給她買長毛絨娃娃,因為那時離她的生日還有3個多月。
  分析:這是三四歲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種過程性的心理現象,到孩子六七歲或者更大些時,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失。這時候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心理現象,是因為他們能力有限,往往把想象中的事物與現實中的事物混淆,不能清楚地把它們區分開來,因而會把童話故事當成真的,也會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內容當作真的,並以肯定的形式加以敘述。
  教育啟示:孩子出現這種“敘述與事實不相符”現象,並不存在“虛榮”和“故意說謊”的成分。因此,我們不能將之視為“不誠實”之類的品德問題,否則,這個“不誠實”的標簽將會成為孩子今後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我們要做或者應該做的是:耐心地幫助孩子把事情弄清楚,把現實的東西和願望中的東西區分開來。

  ·孩子哭鬧的選擇性
  許多孩子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慈祥的母親面前常以哭鬧來進行“威脅”,進而達到目的;在嚴肅的父親面前,卻變得十分乖巧,從不敢嘗試以哭鬧來達到目的。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獨生子女的一種心理現象:哭鬧的選擇性。
  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哭鬧的選擇性主要是因為孩子從小在不同的人面前哭鬧,受到不同的強化所致。比如,孩子從小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母親面前,只要一哭鬧,想要什麼,肯定就能得到什麼——這是對孩子哭鬧任性行為的一種正強化;而在嚴肅的父親面前,以哭鬧作“威脅”,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反而會遭到父親的責罵甚至有時還挨一頓打——這是對孩子哭鬧任性行為的一種負強化。由於大人的不同強化,所以孩子的哭鬧任性行為也就有了選擇性。
  教育啟示:當孩子向我們提出要求時,如果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不哭鬧,我們也要想辦法滿足他,不要等到他哭鬧後才給予滿足,否則就會強化孩子以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的傾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任憑他怎麼哭鬧,也不能滿足他——這方面父母和爺爺奶奶們態度一定要一致且堅持到底,否則也會強化孩子以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的傾向,給以後的教育帶來障礙。

  ·正常的自言自語
  在孩子3~5歲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做游戲時常常一邊做著各種動作,一邊叽叽咕咕地說話。比如有位4歲多的小女孩假裝給布娃娃打針,並對著布娃娃說:“你生病了,我給你打針,要勇敢,不要哭泣……”又如,在下棋的時候,在走棋之前,有的孩子也常常自言自語地說:“應該這樣……不對……先走那個……這就好了……”
  分析:對孩子的自言自語,許多父母很是擔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精神有問題。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種自言自語是孩子發展的一個的階段,這種自言自語是孩子思考問題過程的一種“伴奏”,到6~7歲時大多數孩子能將這種“伴奏”轉變為“默默的思考”——像我們成人一樣,只有當思考發生困難時,才會再次出現自言自語現象。
  教育啟示:孩子的自言自語有兩種:一是游戲語言,一般3~4歲的小孩子在一邊游戲或活動時,一邊自言自語;二是問題語言,它往往發生在孩子5歲左右,孩子遇到困難而產生懷疑時就會出現自言自語。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出現自言自語現象,做父母的沒必要擔心,一般7歲以後,它會自行消失。

  ·百聽不厭和百看不厭
  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三四歲的孩子對一個生動的故事往往會百聽不厭,故事剛講完又要求再講下去,有的故事孩子都聽得很熟了,甚至大人講錯了他都會糾正,但他還是樂意聽爸爸媽媽給他講。
  分析:這既不是因為他們嬌氣喜歡纏人,也不是因為他們關心故事中主人公的命運,而是因為在聽故事時,孩子頭腦裡會呈現出生動的形象,因而感到了滿足的緣故。這是這個時期小孩想象發展所特有的一個特點:以想象的過程為滿足。同樣的道理,孩子對喜歡看的動畫片總是百看不厭也是這個道理。
  教育啟示:孩子的這種“百聽(看)不厭”的心理是許多年輕父母不能理解的,也是許多缺乏耐心的父母所無法容忍的,又是許多年輕父母與孩子發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的這種“百聽(看)不厭”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地消失。

  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所以希望年輕的父母們多研究,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好地理解孩子,體諒孩子,教育好孩子。
男性心理女性心理兒童心理青少年心理老人心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