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人群心理 >> 老人心理 >> 家庭的溫暖是不能代替的

家庭的溫暖是不能代替的

  有種傳統觀念認為,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就是兒女不孝順,老人進了養老院就是“等時間”,但是一些老人卻不這麼認為。

  今年76歲的陸善良,8年前就住進了虹口第二福利院。不但自己住,連老伴也跟來了。房間裡擺著老兩口和全家人的照片,牆上掛著書法,顯得很溫馨。“別人說,老陸你年齡不大,為什麼要住養老院?我說,我要嘗試新的養老方式。在這裡和年齡差不多的老人們聚在一起不孤獨。兒女們又不是不孝順,每周都來看好幾次呢。”時間久了,兩位老人干脆在福利院安了家。

  早上八點,曲陽路街道敬老院院長朱行妹和員工們換上了粉紅色的工作服,又開始了和老人們朝夕相處的一天。這家街道敬老院的規模不大,照看著70多位從附近社區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齡有80多歲。

  “上午做操,讀報。”“今天中午要包馄饨,我們去食堂幫忙。”“明天周三,又到唱歌的日子了。”“下周還要參加迎世博知識競賽。”……老人們七嘴八舌說起自己在這裡的生活。

  80歲的戴秀鳳是敬老院的積極分子,本來只想住到敬老院試試看,沒想到一住下來就不願意走了。“家裡房子很大,但是孩子們都工作去了,呆著很寂寞。來到這裡和老人們一起生活,有伴有氣氛,剛來時我人很瘦,現在又白又胖。”

  68歲的邱壓芳是院裡最年輕的老人,兒子住浦東,她住浦西,住兒子家要來回奔波很不方便。本想體驗一下養老院的生活,等以後年齡大一點再住進來。誰料到一住也捨不得離開了,還成了養老院的骨干。“人老了沒事干太空虛,身體又常有些小毛病,就老想到死這件事。來到這裡,感覺人氣很旺,朋友多了,熱鬧了,對死也想通了。人老了都得走這條路,想壞不如想好,心態好身體就健康,就能活得有質量。你看,我剛進來時臉色不好,現在臉色都紅潤起來。”

  80歲的張秀文眼睛不好,身邊始終有一位姐妹攙扶她進出。“她就像我的拐杖,一步也不離開我。”老人們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員會”,張秀文是會長,她經常代表老人和敬老院的護理人員交流,對護理、伙食、娛樂活動提出一些看法。“我們的意見很快就被護理人員接受。”

  對一些喜歡熱鬧、生活又能自理的老人,養老院不失為一個好去處。在人們的印象中,敬老院的色調總是灰暗、沉悶、缺乏生機的,但這些活躍的老人更像是一個宿捨的老同學。和同齡人相處,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集體生活,讓他們好像又煥發了青春,回到了年輕的學生時代。

  當然,老人們的生理看護和心靈慰藉,最需要的還是來自家庭、子女的關照。雖然各種服務機構在不斷增加,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改進,但是親情和家庭的溫暖是任何社會服務不能代替的。

  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特別是“四二一”,甚至“四二二”式家庭(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夫婦允許生兩個孩子)日益增多,子女贍養老人的負擔越來越重,工作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使一些子女對老人無暇顧及,日托所、助老服務站等社會化服務機構將為家庭分擔更多的養老責任。但是,基於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家庭和子女的照料仍然是老人養老的基礎。隨著人們對老年人情感需求認識的不斷深化,家庭的親情和社會的愛心相結合來滋潤老人的心靈,才能讓他們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男性心理女性心理兒童心理青少年心理老人心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