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震區心理援助手冊之孩子篇

震區心理援助手冊之孩子篇

  1.如何幫助失去孩子的父母親?

  天災人禍,失去孩子的父母親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和痛失親人的巨大悲痛面前,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幫助失去孩子的父母親:

  ⑴讓這些父母有足夠的宣洩途徑,以免過大悲痛的積壓造成身體的損傷和精神的崩潰;盡可能營造與周圍的朋友呆在一起的環境,互相陪伴共渡這段困難的時段;⑵盡可能的多休息,多主動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體救助活動,不要讓自己長時間獨自沉浸在悲痛之中,在有需要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幫助,不要試圖封閉自己和獨立面對;⑶與周圍的民眾一起分享他們對於地震的感受,彼此的交流更有助於自己情緒情感的發洩;⑷保持樂觀和積極的心態,災難無法改變,要通過溝通,灌輸給他們明確的態度:活著的人就是力量和希望,為了悼念已經逝去的朋友和親人,幸存者更應該堅強的活下去。

  2、地震之後,學齡前的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家長該怎麼做?

  年幼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程序和環境轉變的影響;他們最依賴他人,也最容易受到主要照顧者的反應所影響。此外,這個年齡的兒童也沒有足夠的思想、語言或情感能力去應付這些狀況。在災難發生之後,學齡前的可能會出現如下的反應:

  睡眠與如廁時間的錯亂·對大聲或不尋常的聲音、震動有驚嚇反應;過度警覺·僵直(身體突然不能動)

  急躁,無緣由的哭泣·喪失已習得的語言與動作能力·退縮、害怕分開,黏著家長·對造成災難相關的事情(如影象或身體感受)有逃避或警覺反應對於家長來說,關切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對孩子們來說,不要試圖隱瞞發生了什麼,那樣會增加孩子的不安、焦慮和恐慌,並由此失去對大人的信任。家長通過下面的方式幫助自孩子:

  維持孩子在作息與飲食的規律性(如每天有固定散步睡覺吃飯的時段)

  避免不必要的暫時分離·提供額外的安撫活動(如睡前陪孩子更多的時間,唱歌或說故事等)

  預期孩子有暫時的行為退化;勿過度擔心·協助孩子用簡單的話說出他內心復雜的感覺;在閒談中讓孩子用簡單的話將事情說出來·就地取材,給孩子簡單的游戲道具(如石頭、沙子,使用過的筷子等),讓他能把災難有關的害怕感受玩出來4.地震之後,小學兒童會有什麼反應?

  通常,地震後的小學生會覺得恐懼,因為從來沒有經歷過巨大環境變遷的訓練和考驗。他們可能有下面這些表現:

  重復敘述創傷的經驗·明顯的焦慮與害怕·對災難後特定事件的害怕·害怕災難再度發生·不想要的視覺影象與創傷記憶揮之不去·在學校不易專心學習,成績下降·日常的行為退化到較小年紀的模樣·特別退縮、靜默不語或特別難管、不聽話·對原來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睡眠失調:做惡夢、夢游、不易入睡·抱怨身體疼痛,或查無原因的病痛

  3.地震之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小學兒童?

  家長可以讓他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體會到一切都沒有因為災難而改變。並耐心地鼓勵他們,逐漸從目前的環境中擺脫出來,恢復正常的生活。家長可以用下面方法的幫助自己的孩子:

  傾聽並容忍孩子重述事件·尊重並鼓勵孩子表達對害怕的感受·不要隨意離開處於害怕中的兒童身邊·允許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害怕:讀故事書、聽故事或音樂、半夜作噩夢時有自己喜愛的東西陪伴·預期在學校的表現會暫時下降·雖了解孩子的退化行為,然而仍應要求孩子有基本的禮節與遵守常規·傾聽孩子對災難事件的誤解,特別是那些自責或奇特的想法·循序漸進的協助孩子產生對災難事件的真實看法·逐步讓孩子能重新掌握他自己原可自理的生活步調6.地震之後,青春期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家長該怎麼做?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正常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但他們可能會因為災難帶來的巨大應激,而產生一些應激之後的綜合症。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

  ·災難引發的失控行為:如從事危險的行動(拼命入災區搶救生還者)

  ·努力不表露出異樣情緒,如哀痛、罪惡,羞愧等·為避免面對內在傷痛,因而逃避而從事許多外在的活動·容易發生意外·睡眠與飲食失調·發現自己對災難的影象與記憶揮之不去,並煩惱不已·產生憂郁、退縮及悲慘的世界觀·個性改變,與父母或親人的相處方式改變·為逃避因災難產生的創痛與記憶,從事擬似大人的行為(如結婚、懷孕、退學,切斷與舊友之間的關系)

  ·害怕長大,需要家人的呵護


  4、地震之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孩子?

  ·在地震之後,要讓他們了解到;眼前的災難雖然嚴重,但畢竟大家都已經沒有性命之憂,接下來應當面對困難,戰勝困難,讓孩子鼓起勇氣,繼續人生之路。家長通過下面的方式幫助自孩子:

  ·鼓勵青少年和家人或親近的大人談談對災難的經驗與感受·讓孩子知道出現這些強烈的哀痛、罪惡,羞愧等的反應都是正常的·協助孩子尋找一些能帶給他們成就感或建立自尊的活動·鼓勵孩子去從事運動和舞蹈·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學校以及同侪間的行為·協助青少年了解『災難會造成心理創傷』的事實,並知道需要時間來克服·不要急著做重大的決定·當出現憂郁、易出意外、魯莽行為,以及個性改變的跡象,加以關心及了解,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8.在地震中落下了殘疾,我該如何幫助他們?

  地震中落下了殘疾的孩子除了創傷後應激,還有巨大的悲傷失落情緒,灰心、對未來的生活沒有信心。對這樣的兒童,首先要闡明正常的悲傷行為:許多人在這樣的經歷後都會有一種快發瘋的感覺,這是因為失落引起的悲傷經驗不同於日常的生活經驗,我們應該讓這些孩子明白這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傷,不應該被此徹底打倒。以免孩子因為產生過激的認識而產生厭世的行為。

  其次還要允許孩子花時間去悲傷:悲傷需要時間克服,不論我們與這些兒童接觸的頻率如何,必須了解自己的介入角色在這段時間的必要性,因為整個過程中有某些時刻對當事人是特別困難的(在失落發生三個月及一周年時),我們需要了解這些艱難時刻,並且及時與當事人聯系。

  再次,要在撫平孩子心靈創傷的同時,逐漸增加對殘疾的接納,開始訓練機體殘余功能的有效代償。使孩子在創傷恢復的過程中,也盡可能逐漸恢復機體可能的功能。以便能夠逐漸9.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我該如何幫助他們?

  在這次大地震中,不少孩子失去了父母親人。這些孩子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反應:

  不相信家人已經永遠離開,堅持他們會再回來身體產生不適:沒食欲、呼吸困難、做惡夢等等覺得自己是被過世家人拋棄的小孩,甚至會對他們感到生氣覺得親人死亡是因為自己不乖、自己亂詛咒所造成模仿過世親人的行為或特征變得容易緊張擔心以後沒有人照顧他、疼愛他出現跟以前很不一樣的舉動,例如:特別乖、特別頑皮或故作堅強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些方式來幫助他們:

  (1).分享經驗鼓勵 孩子說出他災害當時的經驗,或者用間接的方式與孩子討論親人死亡的議題,如:先討論小寵物的死亡、以前親人過世的心情等等。

  (2).表達情感 跟孩子談他失去家人的感覺,可以透過言語、繪畫或黏土的方式讓孩子表達他內心的悲痛、傷心、甚至悔恨等等。

  (3).面對孩子的罪惡感 有些孩子會認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們必須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且他已經盡力表現得很乖了,他不需要為任何人的死亡負責。同時並幫助孩子回想和過世親人的快樂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讓他的家人感到很快樂。

  (4).讓孩子有機會對失去的親友表達心意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祭拜或參加親人的喪禮,並告訴他們喪禮的過程與意義。至於年幼的孩子,若怕對他沖擊太大,至少可以讓他給去世的親人寫封信。

  (5).一起回憶 可和孩子一起回憶過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愛過你,你也愛他」,這些曾一起分享過的美好回憶,不會因為對方的逝去而變得沒有意義。

  (6).討論死亡 當發現孩子對死亡產生疑惑時,主動地和他討論。越避免討論,會更使得孩子覺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有時候,他會問身邊的人:“你會不會也死掉?”他可能是想確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繼續陪伴,這時可不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告訴他:“我們當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10.幫助失去了父母的孤兒該注意點什麼?

  幫助他們失去了父母的孤兒,應該注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討論死亡或當作事情沒有發生。

  (2)不要立即將孩子送走,或強迫他進入新的環境。

  (3)不要強迫孩子勇敢、堅強。

  (4)不要對死亡做不適當的解釋,比如“去了很遠的地方”或者“睡著了”。

  (5)不要禁止孩子談論有關災難的話題或重述當時的回憶。

  5、眼看到同學遇難,自己也受了傷,這件事情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孩子親眼看到同學遇難,他(她)自己也受了傷,這份經歷對他可能造成的影響是:

  ⑴會造成恐懼感的強化。因為對當時受傷的感知和對當時同學遇難時慘狀的記憶,會強化其對死亡和對不可知事務、不確定事務的恐懼。具體表現就是對樓房等設施的可靠性產生懷疑,從而產生焦慮、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失眠等症狀。這對其今後成長極為不利,一定要在災後的恢復過程中注意孩子的心理指導。

  ⑵安全感的缺失。災難突如其來,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影響巨大。

  ⑶精神恍惚。由於地震的突發性,造成生活情景的急劇變化,前一瞬間還是在教室上課,然後就發生地震,轉而自己受傷而同學遇難,巨大的場景變化是孩子暫時無法接受,甚至懷疑自己是在夢中,不是在真實的生活中。

  ⑷無能為力的挫折感。由於的天災的不可抗力和孩子在災難中失去同學的遭遇,會讓孩子產生自己無能為力的挫折感。


  6、最近孩子總是不肯睡覺,怎麼辦?

  由於地震可能造成孩子的生活作息變得不正常,有些孩子變得比較不愛玩或不喜歡動。盡快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可以讓孩子早點有安全感,例如吃飯和睡覺的時間盡量保持一定,但是可以有點彈性。可能的話,睡覺時可以開個小燈,若是有需要,可以讓孩子抱著玩具睡覺,睡覺前父母可以說一些話或是做一些動作(像是摸摸頭、抱抱孩子或是親一親孩子)來安撫孩子。

  當孩子很焦慮的時候,便非常容易失眠。有的孩子不容易入睡,有的孩子則太容易被吵醒。當孩子很緊張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黏著父母,不讓父母離開,而入睡則是他非得離開父母的時刻。因此,我們可以在入睡前,陪孩子念一段故事書,或做些孩子喜歡的靜態活動,當成是一種入睡前必有的儀式。如此,可以讓睡眠變成是一個比較放松的經驗,孩子的睡眠常會改善。

  如果他們實在睡不著或者不想睡,不要處罰孩子,因為這次地震的影響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原來規律的生活。

  當孩子的失眠狀況已經嚴重影響白天的作息,且持續超過數個禮拜。則應至兒童心智門診求診,極短期的藥物治療常常可以有極大的改善。首先要使孩子有受到保護的安全感。

  7、孩子最近害怕去學校,父母該怎麼辦呢?

  孩子在地震中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心理驚嚇,此時對於外界事物和環境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尤其害怕去曾經遭受地震災害的第一現場,那就是學校。伴隨而來的是,與之相似的准現場,所以孩子產生了害怕去學校的反應是非常正常的。此外,由於災後應激,孩子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也不願意和親人分離,去參加別的集體活動,比如上學。

  這時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受災的孩子能安全、自在的表達出地震後的內心感覺,用心傾聽他的心聲。並借著目光的注視與姿勢、動作,表達出父母對於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保護性。並且願意傾聽孩子的聲音,捕捉孩子說話的態度,多同孩子交談,而且要盡量使用開放式問句,例如:“孩子,告訴爸爸你心裡關於……”、“寶貝,你可以和媽媽說說看你的想法……”、“孩子覺得對你最困難的是……”。

  只有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之後,父母才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逐漸走出家門,參加必要的集體活動,並且逐漸地恢復到以前地生活中去。在整個過程中,要注意對孩子的鼓勵和引導,告訴他在學校裡能夠獲得更多的關心、快樂,足夠的知識和同學們的友誼。

  心理援助的干預者在與受災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中提供社會性心理支持,讓經歷地震的人們在絕望中鼓起勇氣、獲得希望,並與他們一起共同度過人生中這段最最艱難的時刻。

  8、我的孩子很想去幫助其他人,他能做什麼事情呢?

  面對地震的巨大災難,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沖擊並產生心理傷害的弱小群體。地震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些孩子會變得極度依賴家長,恐懼黑暗和孤獨,有些孩子則會渴望多和其他人交流,很想去幫助同樣遭受地震災難的同伴。任何一種反應方式都表達了孩子在發生地震後的心理需要,能夠緩解地震帶來的心理緊張和挫折。這個時候,家長不能過於限制孩子,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家長可以讓孩子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其他家裡有難處的孩子。

  *科學的問題處理方法。教育孩子必要的地震安全知識,讓他們知道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時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並和同伴交流和學習這種知識。

  *表達自己,傾聽他人。孩子需要一個安全包容的機會讓他們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同伴在一起時,他們更願意討論和交流。

  *正常的作息時間和飲食規律。孩子在災後往往會產生作息和飲食規律的紊亂,同伴的相互支持會讓他們更快地恢復到正常的生活方式。

  *孩子可以從朋友身上得到支持,減少不安全感,也可以互相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渡過難關。尤其當家長不能在身邊或者不能提供足夠幫助的時候,孩子更需要從老師、同學那裡得到支持。同時,幫助他人可以幫助孩子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9、我該怎樣向孩子解釋親人的去世?

  很多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或者他們聽到成人談論死亡,他們一定要刨根尋底地搞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面對這些追問,家長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要不要說明真相,以及如何說明?

  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3~5歲階段,此時期的孩子認為“死亡”就好像睡覺或去很遙遠的地方玩一樣。死去者只不過是暫時地離開,並沒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覺一樣,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轉過來。

  第二個階段大約是在5~9歲階段,這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義,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有時因為別人的死亡,他們會心生恐懼和不安,尤其是在親人死亡之後。

  第三階段是在9~12歲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已經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事實。他們已經開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種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種生命固有的必然現象。人都會慢慢地變老、生病最後走向死亡。

  因為死亡問題會對孩子的心理或性格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父母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必須謹慎小心。不要刻意去避免談到死亡的問題,更不要壓抑孩子哀傷的心理,讓孩子自然表現出沮喪、氣憤、流淚、內疚、反抗等情緒。也不要禁止孩子對死亡產生的懷疑、流淚、發問以及孩子對此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疑問,父母尊重孩子對死、生意義的不同見解,不要給予孩子種種對待死亡的錯誤印象,或用類似童話的那種半真半假的說法去解釋死亡。

  10、向孩子解釋親人遇難有哪些禁忌?

  盡量不要用這樣的方法解釋“死亡”:

  *把“死亡”捏造成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這不是一種健康的手法,會讓孩子在往後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

  *用“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這種方法孩子可以消除了失去親人或寵物的不安和傷心。但或許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死者,怎麼去那麼久?而產生抱怨,或認為他們不跟自己說聲“再見”就走而懷恨在心。

  *把死比喻成“睡覺”。在這樣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個事件,關於這一點,身為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眠,甚至恐懼一睡就會不起,所以要幫助孩子理清死亡與睡眠的差別。

  *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親切地給孩子講述事實的真相。在對孩子進行說明時,可以用植物來做比喻,花草通常會在春天、夏天的時候生長,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的凋謝,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會有生長、茂盛及死亡等時期。同時應盡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語句和神情,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態度。


  11、對於年幼的孩子提出的“我要回家”的要求,應如何加以回答?

  地震之後,很多住宅被破壞,家長和孩子不得不進入臨時安置點居住。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變化可能很難適應,孩子可能會一再地問現在家裡怎麼了?其它家人怎麼了?為什麼會地震?這時候要有耐心,盡量誠實的回答。

  在有些情況下,孩子的變化並不是因為地震本身,環境的改變,周圍成人的情緒變化對於孩子的影響可能更大。有許多孩子,強烈的災後反應並非因為地震本身,而是因為父母吵架,當父母親自己的情緒得到抒解,孩子也就好多了。建議父母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孩子在此過程中,也將學會您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這才是最有效果也是最自然學習的身教方式。

  很多孩子的緊張是由於感到自己對環境失去了控制感,而這讓他們覺得不安全。有兩個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兩個方法重新得回控制感。第一個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陪孩子一段時間,讓孩子決定是要你念故事給他聽,還是他講故事給你聽。二是和孩子一起布置一個屬於他的空間,不僅可以減輕他在不熟悉的環境裡產生的陌生感、產生歸屬感,也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員,負有責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2、我該如何與年幼的孩子討論地震這件事?

  在地震災害之後,或多或少每個人的心理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孩子的心理恢復較成年人更為困難,因為年齡較小,孩子並不能了解幾十秒搖動後發生的地震災難是怎麼造成,他們只能用自己很有局限的知識框架去解釋面臨的災難。對現實狀況的困惑和無法掌控感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了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可能會不停地重復同樣的問題。這時,家長要耐心地回答每一次的疑問,才不會造成孩子心中的陰影。若孩子被噩夢所困擾或行為不同以往,家長要鼓勵孩子討論事件發生的過程,並試著讓孩子表達他們的挫折、困擾、害怕以及悲傷等情緒,向他們保證你會陪伴在他們身邊。在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愛和關注的基礎上,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而不要用隱瞞、欺騙的方式。告訴孩子災難不是老天爺的懲罰,災難也不是任何人造成的。幫助孩子對地震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備。可教導孩子簡單的避震安全知識,讓他們知道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最重要的是如何避震和保護自己。

  面對孩子的提問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允許孩子提出問題

  *敢於承認有些事情你回答不了

  *根據孩子的接受水平來回答問題

  *和孩子討論一些應急計劃

  *和孩子討論他們的恐懼,以及看似無關的話題

  *限制孩子看到或者聽到有關災情的報道

  *告訴孩子沒有不好的情緒,在這樣的事件面前,很多反反應是很正常的

  *不要因為發生的事情怪罪自己

  *讓孩子談談災難中表現出的好事情,比如相互救助、家庭重聚等等


  13、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

  有些孩子雖然目前看來很好,災後的心理反應卻可能在數周或數月之後表現出來。一般而言,孩子的情緒反應並不會持續很久,若孩子持續出現這些反應超過三個月甚至半年,則需要專業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詢。

  0—2.5歲的嬰幼兒:

  *睡眠與如廁時間的錯亂

  *對大聲或不尋常的聲音、震動有驚嚇反應,過度警覺

  *僵直(身體突然不能動)

  *急躁,無緣由地哭泣

  *喪失已習得的語言與動作能力

  *退縮、害怕分開,黏著家長

  *對造成災難相關的事情(如影像或身體感受)有逃避或警覺反應

  2.5歲—6歲學前幼兒、6歲—11歲學齡兒童:

  *重復敘述創傷的經驗

  *明顯的焦慮與害怕

  *對災難後特定事件的害怕

  *害怕災難再度發生

  *不想要的視覺影像與創傷記憶揮之不去

  *在學校不易專心學習,成績下降

  *日常的行為退化到較小年紀的模樣

  *特別退縮、靜默不語或特別難管、不聽話

  *對原來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睡眠失調:做噩夢、夢游、不易入睡

  *抱怨身體疼痛,或查無原因的病痛

  *對災難周年紀念日或節日哀悼的煩亂反應

  14.我的孩子總問我為什麼會發生地震,是不是有人做錯了什麼,我該怎麼跟他解釋?

  有些孩子覺得地震是自己的錯,感到很自責;有些孩子則是怪大人沒有好好保護他們,較小的孩子可能會以為是自己不乖、做錯事或是想不好的事情所以才會地震、家人才會受傷或死掉。這時候大人可以告訴他們這不是他們的錯,而且大家已經在想辦法讓生活恢復正常,抱怨對事情並不會有幫助。孩子可能不會很快接受這些說法,需要大人耐心地重復保證。

  其實這兩種反應能夠都是源於孩子的焦慮恐懼。災後,孩子們最恐懼的是:

  1.災難事故會再次發生2.他們周圍的親人朋友會死去或者受傷3.他們會被獨自留下或被迫與家人分離針對這些孩子的擔心,家長應該澄清孩子們對於危險的誤解。對於應災計劃的討論會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們對於信息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是各有不同的。如果孩子無法表述他們的想法和感覺,那家長可以讓他們通過繪畫或者說故事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講述災難的經歷。

  關於災難的新聞報道會造成孩子的驚嚇,混亂和焦慮。這一點對於產生中大財產生命損失的災難尤為顯著。特別對於年幼的孩子,不斷重復看到災難的畫面會讓他們相信這長災難正在一次次再次發生。家人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多交流,如果在看電視新聞或上網時,孩子們看到關於災難的報道或圖片,應該提供適當的解釋。


  15.我擔心學生會拒絕我的幫助,我該怎麼辦?

  當你在學校面對學生,試圖幫助學生走過大地震所帶來的陰影與傷痛的過程中,很可能遭遇以下這許多的挫折:

  因為覺得自己還可以為學童做的更多而產生挫折感與罪惡感。

  為學童的遭遇感到十分悲傷,甚至由學童的反應與行為,回想到自己本身的情形,進而嚴重影響個人情緒。

  原來懷抱滿腔熱情想幫助學童,卻因為學童拒絕談論災後創傷或拒絕關心而感到十分挫折。

  當發生上述情形時,你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肯定自己有這些心理反應,如罪惡感、悲傷、憂郁等,都是正常的。

  可以與其它教師討論,相互支持、鼓勵。

  對學童多些包容。學童面臨如此重大壓力、傷害時,可能出現一些常行為,例如學童會很黏老師、憤怒攻擊其它學童、或出現一些幼兒時期才會有的行為。

  確認孩子的需要,再提供可能的協助。

  自助而後助人,使你更有心力幫助學童安心就學,如此不僅能協助學童度過心理的困頓,也能減輕學童父母的負擔,不需花費更多力氣安頓孩子的身心,而投注更多的心力於家園的重建。

  16.小學老師在災後輔導學生應該怎麼做?

  學生在經歷過這次災變之後,普遍出現的身心症狀包括焦慮、恐慌、畏懼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問題、不愛上學、上課不易專心、情緒及行為的反應不穩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許多學生在這段期間會有有暫時性的成績下降的現象。這時,做為教師的您,應該能了解面臨災變的這些正常反應,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若能利用每周固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心理衛生教育或進行團體輔導,將可有效的抒解學生在此階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壓力。

  兒童對他們身邊賴以維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壞,會顯得特別敏感,反應也極脆弱,他們通常無法有效的以口語能力來表達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邊親近的大人能給予積極與適當安慰。通過不斷地向學生保證,重建學生的安全感與自我效能感。

  *提供他們足夠的玩具、道具,鼓勵他們將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災難中的經驗與觀察,災區的教師則可以就地取材,隨處可見的石頭、沙子、玩偶都可以替代。

  *多給孩子身體的擁抱與接觸,或提供需相互碰觸的團體游戲,如倫敦鐵橋、大籠球等。

  *讓孩子畫出自己的經歷,最好有一張大的牆報紙,讓孩子集體在紙面上盡情表達他的感受,鼓勵孩子畫出具體的東西,之後再團體分享。

  *孩子此時的胃口可能並不是那麼好,建議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們在生理與情緒上的補充。

  *用一些不具威脅性或低威脅性的活動來鼓勵他們來玩保護自己的游戲,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麼辦?”“假如家裡突然停電了,要怎麼辦?”*?告訴家長,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動,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17.中學老師在災後輔導學生應該怎麼做?

  這個階段的學生大都以能充分表達他們的經驗與反應,他們往往最關心的是別人的看法,同時也認為自己已是個小大人,因此,我們建議可安排以下的活動:

  *同學間的團體討論,讓學生有機會抒發與合理化他們感受到的強烈情緒,教師可能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向他們保證,他們所感受到的強烈情緒甚至是“瘋狂想法”在此災難中都是正常的。

  *讓班上分為幾個小團體,讓他們談談救災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園重建的工作,這可協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對災難的支配感,這也可讓他們建立社會參與的成就感。

  *設定專題討論,如小區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題,讓學生能先有系統的搜集數據後,加以報告與討論。

  *對地震的正確認識,對大自然的現象作有科學根據的了解與認識,避免聽信坊間的不實傳說,以建立科學家實事求證的態度。

  *認識“創傷後的心理重建”的意義與價值,這需要透過學校較專業的教師,進行專題演講,或由專業的心理學文章的閱讀,進行討論。

  *藝術活動的表達,可以鼓勵學生從事繪畫、音樂、話劇等活動,將這次的災難經驗轉化為具創造力的方向。

  18、我的孩子在意外後變得膽小,如何幫他變得勇敢一點?

  經歷過這次大災難,孩子們不論在生理上、心理上還是行為上,均會產生許多的反應。由於兒童對於災難事件的想法與成人不同,因此表現出來的反應也稍易於成人。對於災難,學齡前兒童、小學生或青少年有一些共同的反應,有些反應會在災難過後立即出現,有的是在幾天或幾星期後出現。學齡前的兒童可能出現的身心反應包括哭泣、吸吮手指、對內髒或膀胱缺乏控制、害怕孤獨、害怕陌生人、焦慮不安、混亂、固執、活動量小。小學生可能出現頭痛或其他身體不適的抱怨、憂慮、擔心天氣、缺乏安全感、混亂、不能專心、表現差、打架、回避或退縮同伴交往。少年可能出現頭痛或其它身體不適的抱怨、憂慮、混亂、表現差、攻擊行為、退縮與孤立等。

  對於學齡前兒童可以采用畫圖、說故事、填色簿、閱讀災難與失落的書、娃娃、玩具的游戲、團體游戲、討論有關災難安全與自我保護的方式。對於小學生可以采用畫圖、說故事、著色簿、閱讀災難與失落的書、玩有關災難的游戲、比賽、學校讀書計劃、災難安全與自我、家庭保護的方式。對於少年可以采用故事、短文、閱讀災難與失落的數、玩有關災難的游戲、比賽、自然、社會科學可能、字難安全與自我。家庭與社區的保護等方式。

  *盡量給兒童安全的感覺,用言語安慰他們,用身體接觸如擁抱他們,給他們安全的感覺,讓他們覺得不孤單。

  *鼓勵他們表達他們的害怕、痛苦和哀傷,耐心的聽他們表達,通常父母的關心的聽就是很安慰他們,不必急急忙忙的叫他們要勇敢,他們要回到學校去,還會面對很多困難,只有在你們的支持和鼓勵下,他們才能克服困難,重拾信心。

  *鼓勵他們和別的孩子玩兒,年齡大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參與重建的工作,讓他們有共同為重建家園而努力的感覺,這是最寶貴的經驗。

  *游戲治療,通常適用於兒童身上,因為他們無法有效的利用言語來表達,借著游戲的形式互動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關於他們本身的創傷記憶和經驗的信息。

  *對於較小的兒童可以通過說故事、畫圖與填色簿,鼓勵他們表達對於災難的害怕和焦慮。

  *利用同齡人的團隊討論或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描述、刻畫所遭遇到的情況以及他們的感受,屬於他們自己的受災的心路歷程,逐漸認知“創傷後的心理重建”的意義和價值。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