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自殺與“被自殺”有何不同

自殺與“被自殺”有何不同

  今年9月10日,是第七個世界預防自殺日,而今年的主題是“社會文化因素與預防自殺”。

  不知為何,當筆者看到“文化”與“自殺”這兩個詞匯並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時,詩人海子便出現在了我的印象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可否認的是,在許多文藝愛好者看來,海子最終以臥軌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亦猶如他留給我們的詩句一樣意境感傷與維美。

  偉大的詩人走了,卻也留給我們深刻的啟示——現實中有太多的藩籬,所以,只有掙脫蕪雜現實的桎梏,才可以在自由的精神領域追求純粹的詩歌。

  然而,這其中又有著太多太多文化意義上的诠釋,诠釋與解讀甚至最後完全背離了現實的語境演繹為一種自以為是的“虛構”。

  誠然,我們無法否定高於物質層面直達精神領域的追求,但我們同樣肯定不脫離現實和對現實的切實把握。因為,這種把握現實的過程中同樣是荊棘叢生充滿挑戰。然而,據調查顯示,自殺已經成為我國15歲到34歲的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每年我國有225萬人自殺,其中25萬人自殺死亡,處於社會和經濟劣勢地位的人群自殺的危險性往往又高於其他群體。我們或許要問,正值人生的黃金階段,“青壯年”們又為何要選擇自殺呢?癡迷詩歌還是未解現實社會也可以實現人生追求與價值的道理?

  筆者簡單查閱了一些關於“自殺”的原因材料之後,發現“嚴重的抑郁、承受巨大壓力、生活處境困難、長期承受壓力以及與親友之間的矛盾激烈”等都可能成為人們選擇自殺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涉及這些因素越多,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縱觀“自殺”的成因,我們或可以說,顯然並非有人果真“自願”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然都是出自自己之手,但其實質卻是因為外界因素而造成的,屬於“被自殺”,屬於“他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殺的危險性高的這部分人群自然需要我們格外的關注。而依照“處於社會和經濟劣勢地位”這一限定屬性判斷,城市中的底層民眾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民眾顯然位列其中。

  對此,據相關數據顯示,高達80%比例的自殺者來自農村。因為經濟的劣勢,進而導致社會身份認同感的喪失和心理上的過度焦慮,更可怕的是身處困境卻始終無力自持,見不到一絲一毫的希望,最終因絕望而“自殺”。

  作為文學意義上的“自殺”,縱為悲劇,也彰顯出悲壯來。但,與文學意境中的詩人不同,普通人的生活終歸要回歸現實,只是,現實語境下的“自殺”背後透著無奈、無助和些許的蒼涼。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