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細說“單相思”心理學

細說“單相思”心理學

    英國心理學家佛曼斯特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專門研究“單相思”問 題的專家。最近,此君將長達五年的研究心得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 理》雜志上,以下是他文章中的部分內容:

  “單相思”比“兩相思”實際上更為常見,可以說是幾乎所有成 年人都飽嘗過“單相思”別人或他被他人“單相思”的苦澀或尴尬的 滋味。對155名18至70歲男女的調查證實,既沒有“單相思”過別人, 也從未被他人“單相思”者僅有3人,還不到20%。

  盡管“單相思”可能發生於所有年齡,但14至18歲系“多發年齡 段”,原因很簡單,該年齡段少男少女剛到青春期,特別愛沉緬於幻 想,卻又不善於自我控制。不過,60歲以上年齡的老人,也時不時會 發現癡迷的單相思者。此外,在10歲以下的兒童中,也偶然會出現個 別“傻乎乎”的“單相思”者。

  在今日英國,在過了交友年齡的男女青年中,60%的人幾乎都 “單相思”過別人一次,而占20%的“多情種子”,每年則可能“單 相思”他人2至3次。“單相思”十有八九熱烈、純潔、永世難忘,但對被“單相思”的一方或外人來說,卻又顯得滑稽和可笑。

  在今日英國,每年約有100余萬人不幸陷入“單相思”泥潭,而在全世界,則可能多至一億人。雖然在人們心目中似乎女人比男人更 “多情”,但實際上成為“單相思”主動一方者,男性明顯多於女性, 這是因為男性的“性幻想”往往比女性更為大膽狂放。“單相思”並 不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統計顯示,由於“單相思”導致的暴力少 之又少;直接引發的案件比“兩相戀”要少。

  “單相思”他人顯得可憐兮兮,令人同情,但被“單相思”的另一方,在多數情況下到最後也會發展到憂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據 對200位被人“單相思”的男女調查,高達70%的人承認,起初他(她) 人確實為自家的“魅力”洋洋得意,但後來漸漸被慚愧、煩惱、內疚 甚至對自己生氣等“不平衡心理”所困擾。

  在被他人“單相思”的一方中(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25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會向對方直言“不”而加以拒絕,但30以上的人則大多“默不作聲”,遺憾的是,這“默不作聲”往往使對方產生誤解,從而使由對方系成的情結更難解開。

  “單相思”的普遍與電影文化的煽風點火息息相關。君不知,時下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影片中,男方锲而不捨的追求終於感動女方的情節俯拾皆是,於是人們(特別是男性)也誤以為生活是如此而如法炮制,結果卻被錯誤地引入“單相思”的死谷中難以自拔。

  已婚男女“單相思”的婚外戀模式大多是:起初雙方產生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表面上看僅僅是知心朋友,但實際上其中一方首先萌生愛意,並陷入完全由自己編織的情網中難以自拔。然而對方卻可能十分冷靜地打了退堂鼓,並或直接或婉轉地加以拒絕。

  值得慶幸的是,“單相思”大多“壽命”不長。據統計,平均每次“單相思”的持續時間僅為36天,可以說十分“短命”。如果說“單相思”還可能對社會有正面意義,那就是有的“單相思”在無意中促成了失戀一方的成才。如拜倫、濟慈、萊蒙托夫、瓦特、契可夫、莫泊桑等人在年輕時都曾有過“單相思”的經歷,而正是失戀後的悲傷、沮喪和絕望,促成他們發奮圖強,最終成了名人。

  盡管法國人被世人視作感情生活上十分浪漫的民族,然而法國人口中的“單相思”比例大大低於英國,甚至美國。有人認為,開放的社會反而不會成為有助於“單相思”生長的土壤。

  據一項最新調查,人們開始首次“單相思”的年齡也在變得愈來愈小,專家們曾發現一名年僅2.5歲的英國男孩,“單戀”上了鄰家一個3歲的女童,並為此痛哭流涕,茶飯不思,當然對方對此卻渾然不知。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