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弗洛伊德說對了什麼?

弗洛伊德說對了什麼?

重新審視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脫離主流科學的時間已經太久了,所以我們很容易忘記,在20世紀初,人們曾把他奉為科學界的翹楚——而不像如今,大家只記得他創立了漸受冷落的心理分析療法。

    從業之初,弗洛伊德希望創建一種“意識的科學”,但他所掌握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手段太過生硬,所以無法完成這樣一項任務。因此,弗洛伊德放棄了“科學”,讓他的患者躺在沙發上,圍繞童年、夢境和臆想展開無拘無束的交流。這種療法引出了一種革命性的觀點,即:人的意識就是一部肥皂劇,充斥著暗藏的欲望、敵對的心理、邪惡的動機、自我欺騙和充滿隱含意義的夢。問題在於,弗洛伊德列舉了許多奇聞轶事,卻幾乎沒有掌握人和實驗證據。在發明了諸如正PET掃描(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之類的方法後,科學家們對心理分析中的浮誇推測產生了懷疑。

    然而,在弗洛伊德日益受到貶低時,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在對大腦的生理結構展開比較深層探索後,研究人員為他的一些理論找到了依據。如今,一批人數不多但頗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正在利用他的觀點指導未來的研究工作;他們甚至在3年前創辦了一份刊物——《神經心理分析》。艾奧瓦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研究負責人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寫道:“弗洛伊德關於意識本質的見解與當代神經科學的最新觀點是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達馬西奧沒有集中關注心理分析或者俄狄普斯情結。相反,目前開展的是基本研究,即情感的產生和藏匿在夢的陰影中的原始情感。

內驅力與夢

    除了尋找食物和避免傷痛的動物本能之外,弗洛伊德還確定了精神力量的兩個來源,他稱之為“內驅力”——敵對心理和性沖動(後者包括性欲,但還有更為廣泛的定義,涉及追求刺激和成就的欲望)。他理論的關鍵在於:這些都是潛意識的內驅力,無需干擾我們清醒的意識就能影響我們的行為;它們披著厚厚的偽裝,只在我們的夢中出現。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心理學和神經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沒有重視潛意識內驅力的作用,而是強調意識清醒狀態下的生活中的理性過程。與此同時,夢境被斥為一種精神干擾,是睡眠狀態的大腦中出現的零散記憶。然而,研究人員發現有證據表明,弗洛伊德所說的內驅力確實存在。它們來源於邊緣系統——這是大腦中的一個原始部分,主要在潛意識狀態下活動。

    如今,內驅力通常被稱為情感,包括五個因素:憤怒、恐懼、分離焦慮、欲望、性沖動的變異形式——渴求。弗洛伊德1915年就預言了這一發現。他寫道,內驅力源於“機體內部”,是應施加於頭腦的要求而產生的,這種要求“是頭腦與身體相關聯的結果”。換言之,內驅力是原始的大腦電路,控制了我們對環境的反應:饑餓敵後尋找食物,恐懼的時候逃跑,渴望配偶。

夢的起源

    研究人員在對“渴求”這種內驅力的探索中取得了尤為豐碩的成果。盡管和其他內驅力一樣,“渴求”源於邊緣系統,但它也涉及部分前腦,而前腦是比較高級的神經活動的發生地。20世紀80年代,俄亥俄州立博林格林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雅克·潘克塞普開始對腦皮層附近的一個名為腹側被蓋區的區域產生了興趣。人腦中的這個區域就位於前額發際線以上。當潘克塞普刺激老鼠的相應區域時,老鼠會在空氣中嗅個不停,跑來跑去,好像是在尋找什麼。是饑餓嗎?不。老鼠會徑直從一盤食物旁邊跑過,對潘克塞普能夠想到的任何東西都視而不見。這部分的大腦組織似乎導致了一種對新事物的渴望。

    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心理學家馬克·索爾姆斯認為,這聽起來與性沖動十分相似。索爾姆斯說:“作為神經科學家,潘克塞普發現了弗洛伊德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結果。”為了加深對夢的了解,索爾姆斯研究了大腦的同一區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神經學家就知道,夢是在一種特定的睡眠狀態下出現的。那就是快速眼動睡眠狀態,而這種狀態又與大腦中一個叫做"橋"的原始部分有關。因此,他們認為夢是一種低層次現象,在心理學上沒有多大意義。然而,索爾姆斯卻發現,與夢相關的關鍵組織其實就是腹側被蓋區,與潘克塞普確認的產生“渴求”情感的區域是同一組織。情況似乎表明,夢就源於性沖動,而這恰恰是弗洛伊德觀點。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也許在許多方面有所欠缺,但它也是現有的最合乎邏輯、最富有意義的理論。潘克塞普說:“應該把弗洛伊德和達爾文歸於同一類人物。達爾文生活在基因發現之前的年代。弗洛伊德讓我們了解了精神器官。我們需要加以探討、加以發展、加以驗證。”

  也許我們不需要證明弗洛伊德是對是錯,而是要完成他的工作。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