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溫是多少才為正常
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范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和均勻,稱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
正常值:
口腔舌下溫度為37℃(范圍36.3-37.2℃) 直腸溫度37.5℃(比口腔溫度高(0.3-0.5℃) 腋下溫度為36.5℃(范圍36.0℃-37.0℃)
2﹑影響正常體溫的原因有哪些
生理性變化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范圍內。
2.1﹑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孕激素分泌周期有關。
2.2﹑年齡因素
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皮膚汗腺發育又不完全,從而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容易波動。兒童代謝率高,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2.3﹑晝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4-8時體溫最高,其變動范圍約在0.5-1℃之間。這種晝夜有規律的波動,是由於人們長期的生活方式 如活動、代謝、血液循環等相應的周期性變化所形成的。而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周期性波動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2.4﹑情緒與運動
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升高。
3﹑異常體溫的原因有哪些
3.1﹑發熱
由於致熱原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或體溫中樞功能障礙等原因導致體溫超出正常范圍,稱為發熱。
3.1.1﹑發熱程度的劃分(以口腔溫度為標准)
低熱:37.3--38.0;中度熱:38.1--39.0;高熱:39.141.0;超高熱:41.0以上。
3.1.2﹑發熱病人的護理
高熱病人應每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後,可減為每日兩次,同時密切觀察病人的面色,脈搏,呼吸,血壓,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如用退熱藥物或物理降溫,應在30分鐘後測體溫一次。體溫超過39,可用冰袋做頭部冷敷;體溫超過39.5,可用溫水擦浴,酒精拭浴或大動脈處冷敷;注意給病人補充營養和水分,做好口腔護理和皮膚清潔,保證其臥床休息。
3.2﹑體溫過低
體溫在35.0以下稱為體溫過低。多見於早產兒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對體溫過低病人的護理: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適當保溫,使室溫保持下24.0--26.0為宜。
1﹑口測法
通常在我們測量口腔溫度的時候首先現將溫度計做清潔消毒處理後用口含的方法將溫度計置於舌頭下面,保持口含姿勢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然後將溫度計取出讀出數值。正常值溫度在36.3℃~37.2℃之間。
2﹑腋測法
腋測法就是指將溫度計夾在我們的腋窩下面夾緊保持時間五分鐘左右,然後讀取溫度計的數值。正常的數值是在36.3℃~37.2℃之間。
3﹑肛測法
肛測法的操作流程是首先將溫度計做清潔消毒處理後,在溫度計表頭塗適量潤滑劑,然後把溫度計小心插入肛門保持時間五分鐘左右。最後將溫度計小心取出讀出數值,正常值在36.3℃~37.2℃之間。
人體正常體溫的測量方法是在早晨8點左右、午後3點左右、晚上8點左右各測一次體溫,連續測量幾天,取其最穩定的值即為正常體溫。
測體溫時,應先將體溫表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簽蘸酒精擦拭消毒。多數是把體溫表挾在腋下試溫,年齡小或昏迷的小兒可采用肛門測溫。
正常溫度標准也隨不同廠牌的體溫計而異。而室溫、運動後或額頭是否乾燥也會影響測量的准確性。
耳溫槍及額溫槍之量測體溫結果易受量測距離及濕度等因素影響,建議其作為發燒的快速篩選工具。惟當量測體溫結果異常時,建議使用者,以水銀溫度計或電子水銀溫度計再量測一次。
人體的體溫隨著年齡及所處環境的不同,會有所差異,因此以上數值並非絕對的數值,只是參考的數值;所謂的正常溫度並沒有固定數值,只能以范圍來表示,因為它會依性別、年齡、時間及活動量差異而變化。所以若第一次測得的結果異常,建議休息半小時後再量。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