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健康飲食 >> 飲食調理 >> 中醫專家如何辨治腎虛?

中醫專家如何辨治腎虛?

  中醫的腎≠西醫的腎髒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發育與生殖,主水液代謝,主納氣,主骨,生髓,充腦,開竅於耳,司二便,其華在發等功能。中醫學所謂的腎,不是解剖意義上的腎髒器官,與西醫學所提及的腎髒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它的意義更廣泛,生理功能涉及面更廣。

精神旺盛、耳聰目明、頭發潤澤、牙齒堅固潤澤而白、腰脊強壯、行走矯健、性機能正常、男女能夠繁衍後代、尺脈柔和有力等綜合證候群,就是中醫腎髒功能正常的綜合反應,或者說這就是中醫說的腎髒。

腎虛是精神疲乏、頭暈健忘、耳鳴耳聾、發脫枯槁、齒搖稀疏、腰背酸痛、性機能失常(遺、陽痿、滑精等)、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小兒囟門遲閉和骨軟無力、老年人骨質脆弱和易於骨折、尺脈弱等一個綜合證候群。

無論先天禀賦不足或後天失養以及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腎精虧虛。如腎藏精不足,則會出現精神疲憊、腰膝酸軟、性功能失常、發育不良、不孕不育、須發早白或枯槁、脫發等現象;腎主水液代謝的失常,可出現面浮肢腫、夜尿清長、排尿無力等現象;腎主納氣功能減退,可能出現動則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腎主骨生髓功能減退,則可出現腰酸骨軟,行動遲緩,骨質疏松,牙齒動搖、脫落;腦為髓海,腎生髓充腦功能下降,可出現頭暈、健忘、反應遲鈍等病症;腎精不能上充於兩耳,耳失所養,則可出現耳鳴、耳聾等症狀。臨床上可以見到的上述症候群,都屬於中醫學腎虛的范疇。

腎虛是一個綜合證候群

如果在腦力方面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等;在情志方面表現為情緒難以自控,頭暈,易怒,煩躁,焦慮,抑郁等;在意志方面表現為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工作沒熱情,生活沒激情,沒有目標和方向;在性功能方面表現為男子性欲降低,陽痿或遺精、滑精、早洩,男子不育,女子閉經月經不調,不孕等;在泌尿方面表現為尿頻、多尿、小便清長等症狀。或表現為健忘失眠,骨骼與關節疼痛,腰膝酸軟,乏力,視力減退,聽力衰減,頭發脫落或須發早白,牙齒松動易落,容顏早衰,眼袋,黑眼圈,皮膚皺紋和色斑,中年暗瘡,嗓音逐漸粗啞,女性乳房下垂,腰、腹脂肪堆積,男性早禿等,都可能說明您得了腎虛證。以上這些紛繁復雜的症狀都歸屬於中醫腎虛范疇。從以上這些症狀可以看出,腎虛與人體的生長、發育、智力、衰老、生育都有著密切關系。

有了上述症狀,是不是就一定得了腎虛證呢?不一定。一些人一有腰酸腰痛、性功能不好等症狀就說自己腎虛,這是一種誤區。腰酸腰痛、性功能不好等個別症狀確實是腎虛的某些症狀和一個重要的信號,但是不能簡單地把腰酸腰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和腎虛畫等號。比如說現代醫學的風濕、勞累過度、扭傷、骨質增生、尿道炎、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腎結石等都會造成腰疼。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有可能是腎虛,也可能是瘀血、濕熱、風寒等因素導致的,應根據中醫四診進行辨證施治。如果都一味補腎,則可能會造成“閉門留寇”,甚至因誤補而延誤病情了。

腎虛是一個綜合證候群,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症狀,所以需要有長期臨床經驗的專業中醫生進行細致認真的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是否腎虛的准確判斷。中醫生絕對不是靠某一個單純的症狀就輕易下腎虛結論的,這在中醫業內叫“四診(望、聞、問、切)合參”。

腎病≠腎虛
  
西醫腎髒疾病既可能屬於中醫腎虛證,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中醫的腎虛證,要結合個人的體質進行分析辨證。常見的腎髒病如慢性腎炎、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腎結石等常見病多發病,在腎科發病率較高,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在疾病的某個階段中醫辨證可能為氣虛證、陰虛證、濕熱證、瘀血證、濕濁證等。如患者表現為乏力、口干口苦、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那麼就是一個濕熱證。因此,得了西醫腎髒病,不一定就是腎虛。

有些人因腰痛就診中醫,而醫師可能會告知他為腎虛,便以為自己得了西醫的腎髒病,甚至以為可能會得了尿毒症,被嚇得半死。其實沒必要過分擔心,因為中醫說的腎虛並不是西醫診斷的腎病,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腎虛既可能包括無西醫學腎髒疾病的功能失調性疾病,也可能包括西醫腎髒疾病,它們也可以是交叉地存在著。由於腎虛,往往預示著人的免疫功能較差,這時候也容易發生西醫診斷的腎髒疾病。此時,應盡快去醫院找泌尿科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去診斷,明確是否真的有腎髒疾病。

腎虛分陰陽
  
中醫學認為,先天不足、後天失養,長期勞累、生活緊張、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年老體衰等原因均會使腎的功能失調,出現一系列腎虛症狀。

腎的精氣從作用來說可分為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後,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這就是腎虛。目前大家常說的腎虛,如遺精、陽痿、早洩、性冷淡、不育、不孕等,實際上是狹義的腎虛。廣義上的腎虛包括一系列的全身症狀。

四季飲食飲食常識飲食誤區母嬰食譜食物百科飲食調理保健常識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