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健康問答 >> 心理健康 >> 強迫綜合征 >> 什麼是強迫征

什麼是強迫征

什麼是強迫征

男 | 21歲

健康咨詢描述: 我患精神分裂已5年,其中住院治療過兩次,現已基本痊愈,在家我服用西藥綠氮平.我出院1個多月了,最近總是疑慮自己的病情復發了,前一段時間我認為我睡不好而影響病情,現在我又懷疑自己上個月因為上網玩網絡游戲而已經導致病情復發,好象在我心裡的疑慮永遠消除不完.請問醫生,這屬於強迫征嗎?應該怎麼消除這些疑慮呢?
本次發病及持續時間:一個月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neurosis,縮寫OCD)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1種神經症.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症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的反復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國外報道1般人口中的患病率為0.05~1%,占精神科病人總數的0.1~2%.國內流行學調查的本症時點患病率為0.3‰.通常於青壯年期起病,性別分布上無顯著性差別.兒童強迫症是強迫症的1類,是1種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復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在兒童期,強迫行為多於強迫觀念,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本症多見於10-12歲的兒童,患兒智力大多正常.【病因與發病機理】遺傳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會因素均在強迫症發病中起作用.1、遺傳因素:患者近親中的同病患率高於1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為5~7%.雙生子調查結果也支持強迫症與遺傳有關.2、性格特征:1/3強迫症患者病前具有1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強迫性人格特點.其特征為拘謹、猶豫、節儉、謹慎、細心、過分注意細節、好思索、要求10全10美,但又過於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3、精神因素:上海調查資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長期思想緊張、焦慮不安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故均是強迫症的誘發因素.在強迫症的發生中,社會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之1.當軀體健康不佳或長期心身疲勞時,均可促進具有強迫性格者出現強迫症.關於發病機理也有不同解釋;巴甫洛夫學派認為在強烈情感體驗影響下,大腦皮質興奮或抑制過程過度緊張或相互沖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是強迫觀念的病理生理基礎.心理動力學派認為強迫症狀來源於被壓抑的攻擊性沖動或“性欲望”.有人用學習理論解釋強迫觀念是激發焦慮的刺激和該觀念間建立條件聯系的結果.關於扣帶回活動過度可能與強迫症的發生有關的說法,尚缺少扣帶回的結構或功能改變的直接證據.原理心理學認為:覺察系統本身具有配置功能,前額葉是以配置的方式設立1個參照樣本.參照樣本能夠直接對照本義系統產出的樣本,分析客觀事物的相對意義,使我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恰當的反應.我們清醒時前額葉樣本能夠1直點亮丘覺,決定了我們當時的意識狀態和心理環境.強迫症過於強化某1個或某1類樣本的配置,從而產生強迫症狀.如果將強迫症狀讓當事人當作病症看待,反而強化了症狀,如果說服當事人能夠信服這不是病症,反而有利於學習、記憶,並讓當事人堅持用強迫法去學習、記憶,強迫症狀很快消失,對治療臨床強迫症效果顯著.【發病率】國外1980年報道,強迫症的發病率為0.1-0.3%;在中國,歷來將強迫症列為神經症中的1類疾病單元,ICD-10仍將此症列為神經症中的獨立類型;國內1982年對12地區流病學調查,報告 本病患病率為0.3%占全部神經症的千分之1.3.天津報告為千分之0.13,占全部神經症的10%,在心理咨詢服務中,本症比例較高:如廣州報告為8.3%,上海報告為16.2%.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來看,本病發病在兩性間並無差異(但國內報告女性略高於男性)而在兒童強迫症中,男孩患病率為女孩的3倍.本病通常在青少年發病,城鄉的患病率相近.約10%的病人起病於10-15歲,75%的患者發病於30歲以前.大多數病人起病緩慢,有時誘因亦不明顯.病人就診時往往病程已達數年之久.半數以上病人病情緩慢發展、逐漸加重,約1/4的病人病情有波動,約11-14%病人有完全緩解同隙期,有些病人進入40-50歲以後,病情有自動緩解傾向.【臨床分類】症狀多種多樣,既可為某1症狀單獨出現,也可為數種症狀同時存在.在1段時間內症狀內容可相對的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內容可不斷改變.1、強迫觀念即某種聯想、觀念、回憶或疑慮等頑固地反復出現,難以控制.(1)強迫聯想:反復回憶1系列不幸事件會發生,雖明知不可能,卻不能克制,並激起情緒緊張和恐懼.(2)強迫回憶:反復回憶曾經做過的無關緊要的事,雖明知無任何意義,卻不能克制,非反復回憶不可.(3)強迫疑慮: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產生不必要的疑慮,要反復核實.如出門後疑慮門窗是否確實關好,反復數次回去檢查.不然則感焦慮不安.(4)強迫性窮思竭慮:對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反復思考,明知毫無意義,卻不能克制,如反復思考:“房子為什麼朝南而不朝北.”(5)強迫對立思維:兩種對立的詞句或概念反復在腦中相繼出現,而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想到“擁護”,立即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時即想到“壞蛋”等.2、強迫動作(1)強迫洗滌:反復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總擺脫不了“感到髒”,明知已洗干淨,卻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2)強迫檢查:通常與強迫疑慮同時出現.患者對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復檢查,如反復檢查已鎖好的門窗,反復核對已寫好的賬單,信件或文稿等.(3)強迫計數:不可控制地數台階、電線桿,做1定次數的某個動作,否則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數起.(4)強迫儀式動作:在日常活動之前,先要做1套有1定程序的動作,如睡前要1定程序脫衣鞋並按固定的規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脫.3、強迫意向:在某種場合下,患者出現1種明知與當時情況相違背的念頭,卻不能控制這種意向的出現,10分苦惱.如母親抱小孩走到河邊時,突然產生將小孩扔到河裡去的想法,雖未發生相應的行動,但患者卻10分緊張、恐懼.  4、強迫情緒(obsessiveemotion)    具體表現主要是強迫性恐懼.這種恐懼是對自己的情緒會失去控制的恐懼,如害怕自己會發瘋,會做出違反法律或社會規范甚至傷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怖症患者那樣對特殊物體、處境等的恐懼.  5、強迫恐懼  此種恐懼與病人的強迫性思維有聯系,病人害怕自己會出現對立思維,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害怕在某些場合自己會出現強迫,而感到恐懼,從而盡量逃避參加這樣的場合.    6、強迫行為(obsessivebehavi)  具體表現,可以是屈從性強迫行為,如反復檢查煤氣是否關好、門是否鎖上;可以是對抗性強迫行為,如反復在內心告誡自己不要把強迫意向轉變成實際行動;也可以是強迫性儀式動作,如進家門必須先跨左腿、出門之前必須按序化裝等.此外還可以是強迫計數、強迫洗手、強迫眨眼、強迫搖頭、強迫咬指甲等.【病程和預後】1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症狀可持續多年或時輕時重.病前性格特征明顯、發病年齡較早和病程較長者,預後欠佳.隨年齡增長,症狀逐步減輕;病前有較明顯精神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不顯著、病程;較短、無陽性家族史者的症狀也有可能自發緩解.【診斷依據】1、不可控制的反復出現某種觀念、動作或意向,伴有焦慮和痛苦的情緒體驗.2、患者明知這些症狀不合理、不必要、卻難以擺脫,迫切要求治療.3、患者的工作,學習效率明顯下降,對日常生活也產生不良影響.4、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診斷.病程可長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3個月.5、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腦器質性疾病伴發的強迫症狀.【強迫症類型】1、精神分裂症:早期可有強迫症表現,但內容逐漸變得荒謬不可理解、無焦慮、痛苦等相應的情緒反應;自知力差,不積極要求治療或否認有病而拒絕治療;隨著病程發展,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狀逐漸顯露.2、抑郁症:強迫症患者因疾病纏身、久治不愈、可產生抑郁情緒,甚至出現消極觀念,但從無自殺行為,與抑郁症的對外界缺乏興趣、思維遲鈍、行為緩慢及情緒低落有別.  3、颞葉癫痫:偶可出現強迫觀念和行為,呈發作性,並有其它颞葉癫痫的症狀,腦電圖、腦電地形圖等檢查可助鑒別.【強迫症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強迫症是1種病因比較復雜的心理障礙,許多研究者分別從神經生化、遺傳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途徑探討這1現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1個10分有說服力的解釋.以下列舉幾種主要的假說及影響因素.  1、心理動力學假說  根據心理動力學原理,強迫症是起源於性心理發育的肛門期,即在開始大小便訓練的時期.這時,親子之間,1方面要求對方順從,另1方面而不受約束,這種不平等的對立引起了兒童的內心沖突和焦慮不安,從而使得性心理發育停留於這1階段,成為日後心理行為退化的基礎.1旦個體遭遇外部壓力,便會重現肛門期的沖突與人格特征.  2、觀察學習假設  根據學習理論,觀察是導致焦慮的條件性刺激.由於原初的焦慮-誘發刺激聯結(無條件反射),經過觀察和思維的激發,而獲得了實際的焦慮.這樣,事實上,個體就已經習得了1個新的驅力.雖然強迫可以基於不同的途徑習得,但是,1旦獲得之後,個體便發現借助於強迫觀念的1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每當發生焦慮的時候,采用強迫的方式,個體的焦慮便得到了緩解,這種結果強化了個人的強迫.並且,因為這種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驅除了個體的獲得性內驅力(焦慮),因而逐漸地穩定下來,成為習得性行為的1部分.  3、系統家庭假設  這種假設認為,病症表達了系統的破壞,而這個系統存在於人際關系當中,成員之間的互動結成了1定的系統.在這裡,個體的行為是由於他人的行動影響所致,反過來,他也會以1種循環的方式去影響他人.這是1種互為因果的關系,沒有明確的頭和尾,主要依據"彼此吸引"的原則來進行互動.  4、Rachman-Hodgson假設  Rachman&Hodgson在分析了1些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導致強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4個方面的共同作用.1.遺傳因素;2.情緒失調;3.社會性學習;4.對於特殊經驗的學習.他們假定,強迫症是1個連續變化發展的行為模式,由於上述幾方面在不同情況下的相繼作用,導致個體最終演變成強迫症.  5、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症是病理的強迫性人格的進1步發展,是由於防御機制不能處理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於是產生了強迫性症狀.  6、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以大腦皮層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來解釋本症的生理機制.  7、素質特別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約2/3的強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強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現為:力圖保持自身和環境的嚴密控制,他們注重細節,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確、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確定"的感覺.他們或者表現為循規蹈矩,缺少決斷,猶豫不決,依賴順從;或者表現為固執倔強,墨守成規、寧折不彎及脾氣急躁.    8、社會心理因素是強迫症重要的誘發因素  諸如由於工作、生活環境的變遷,責任加重,處境困難,擔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於喪失親人,受到突然的驚嚇等等.有些正常人偶爾也有強迫觀念但不持續,但可在社會因素影響下被強化而持續存在,從而形成強迫症.  9、遺傳在本病發生可能起1定作用  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強迫症的患病率為5%-7%,比群體的發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屬強迫性人格者也較多.  10、生化研究  提示5-羟色胺(5-HT)系統功能增強與本症發病有關,因此5-HT再攝取抑制劑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草胺等,都對強迫症有較好的療效.另外1些研究提示本症與抑郁症的發病存在連鎖關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對氟美松抑制實驗(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導睡眠圖顯示快速動眼睡眠(REM)潛伏期縮短等.}【強迫症的診斷與治療】  1、診斷與鑒別診斷  (1)根據ICD-10,DSM-3-R診斷標准  參照ICD-10,DSM-3-R診斷本症主要是臨床症狀的診斷.患者的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依舊持續存在,並給他帶來明顯的苦惱,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生活.  臨床診斷1般困難不大,但有時需要與以下情況相鑒別:  1.精神分裂:強迫狀態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早期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但其強迫觀念的內容時常是荒謬不可理解的,漸漸伴隨出現明顯的退縮離群,情感淡漠的特點.隨著病情的進1步發展,會出現思維聯想障礙和妄想、幻覺,這些都比較容易鑒別.  2.孤獨症:刻板重復的動作和意識行為是孤獨症的常見病狀,易與強迫症狀混淆,但嚴重的交往障礙和多數患者存在語言功能障礙和智力發育障礙卻恰恰是強迫症患者所不具備的.為此,仔細詢問病史和注意觀察其語言、行為特點,診斷的問題不大,但與高功能的孤獨障礙和不典型孤獨症的鑒別還要從發育史、病程、社交能力、語言運用水平等全面資料和檢查來進1步鑒別.  3.抽動-穢語綜合征:部分抽動-穢語綜合征的患者存在不自主的、重復刻板的動作和行為或者儀式動作和行為,有的還出現強迫計數、重復語言而酷似強迫症,但抽動症極少同時具有強迫觀念,並且他們都有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病史或同時存在抽動,鑒別1般不困難.  (2)根據CCMD-2-R的標准診斷  診斷標准: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准;  2.以強迫症為主要臨床相,表現為下述形式之1種或混合:  (1)以強迫思想為主的臨床相,包括強迫觀念、強迫表象、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害怕喪失自空能力等;  (2)以強迫動作為主要臨床相,表現為反復洗滌、反復核對檢查、反復詢問或其他反復的儀式化動作等.  3.排除其他精神障礙的繼發性強迫症狀,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另外,ICD-10中將強迫症稱之為強迫性障礙,其診斷要點是:  要作出肯定的診斷,必須在連續兩周中的大多數日子存在強迫症狀或強迫動作,或兩者並存,這些症狀引起痛苦或妨礙活動.強迫症狀應具備以下特點:  (1)必須被看作是患者自己的思維或沖動;  (2)必須至少有1種思想動作仍在被患者徒勞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對其他症狀加以抵制;  (3)實施動作的想法本身應是令人不愉快的(單純為緩解緊張或焦慮不視為這種意義上的愉快)  (4)想法、表象或沖動必須是令人不快地1再出現.  2、治療方法  1、精神治療: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對強迫動作可進行行為治療,以反應阻抑法的療效較佳.  1.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經驗以及強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沖突,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闡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以及自我重建技術.  2.行為治療  在對於強迫症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的流派.第1種觀點認為具有強迫症的人是借助於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稱為"驅力降低模型".依照這個模型,治療者主要集中於通過激發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適當行為與儀式動作.第2種觀點是基於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強調對強迫行為的後果進行調節,因此在這個模型中大量運用懲罰和示范學習.  (1)采用驅力降低模型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各種降低焦慮的技術,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統脫敏.(系統脫敏技術在恐怖障礙的治療中已經詳細介紹過,在此不再贅述)  (2)榜樣學習技術也經常被運用於強迫症的治療中,主要有參與示范和被動示范,其中參與示范運用最多.和系統脫敏1樣,實施參與示范也需要建立刺激等級.從最低等級到最高等級,治療者逐漸示范暴露在相應的情景中,然後再由患者自己去逐漸面對這個情境,知道能夠完全獨立面對為止.被動示范也是讓患者觀察治療者從低到高地接觸各種情境,所不同的只是不讓患者介入情境.此外,這兩種治療都采用反應阻止法.譬如,在治療強迫性潔癖的時候,治療者可以借助於某種協議來阻止兒童的所有洗手行為.從國外現有的資料來看,1般認為參與示范比被動示范的治療效果更好1些.此外,示范學習經常可以與暴露療法結合起來加以使用,效果會更好.  (3)暴露療法的技術在過去的幾10年中被許多人重視和運用,尤其是把患者逐漸暴露於各種無論是想象的還是現實的焦慮情境中,效果都很好.由於暴露持續時間的長短主要依據是否讓兒童青少年消除焦慮和回復寧靜為准,因此,采用這種方法的治療時間要比較長1些,大約在2小時左右.  (4)在進行暴露療法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反應阻止法.這種方法在於減少儀式性動作和強迫觀念出現的頻度.  3.家庭人際關系治療  此種方法強調人際關系的因素,避免單純研究孤立的個人行為.這種思想注重研究行為問題的整體意義,它強調在治療患者的同時,為患者的家庭成員提供咨詢.具體方法如下:  (1)訓練家庭成員使之成為患者心理分析的咨詢員,或者稱為欣慰治療的助手,協助實施反應阻止訓練計劃;  (2)配合精神分析治療或行為治療對於患者進行"自我"強化咨詢輔導;  (3)影響並改善家庭關系;  (4)進行家庭交往技能訓練;  2、藥物治療:抗焦慮藥可減輕焦慮,有助於心理治療與行為治療的進行.  3、其它:電抽搐治療適用於強迫觀念強烈,並伴有濃厚消極情緒者,對症狀頑固、久治無效,極端痛苦的患者,可試用精神外科治療.【強迫症4步驟自我療法】  假如您有強迫症,您現在就可以學習到最先進的治療模式.過去210年當中,行為治療對於強迫症有極大的功效.在這手冊當中,教導您成為自己的行為治療師.學習某些基本的強迫症知識,了解強迫症是源自於身體因素,並且是可以治療的.您可以克制強迫動作的沖動,與控制惱人的強迫思考.  研究顯示「暴露與不反應」是治療強迫症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強迫症病人在專業的指導之下,學到如何在強迫想法的刺激之下暴露自己.且學習如何對抗強迫想法、沖動.例如:指導1位過份怕髒的病人,去摸髒東西而禁止洗手,這個技巧就叫做「暴露、不反應法」.您將學到避免習慣性的強迫行為,而以新的、健康的行為取代.  本手冊基本上是讓您了解強迫性想法與行為是如何來的,您可以學習如何處置強迫症所導致的焦慮與害怕.適當處理您的害怕可以讓行為治療更有效.這裡要強調的4個步驟如下:  步驟1、再確認  第1步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認清」強迫症的想法與行動.可能您1點都不想去做這個步驟,但是您必須努力的,全心的覺察,以便了解此刻的困擾是來自強迫性想法或行為.  每天的覺察幾乎是自動化的、膚淺的.「全心的覺察」是更深刻的、更仔細的,且要經由專注努力才能達成.記住想改變腦部的生化變化,來減少強迫性沖動可能要花上幾周或幾個月.若想在幾分鐘或幾秒鐘內趕走這些強迫症狀,是會讓您失望的!事實上反而會讓強迫症狀更嚴重!在行為治療當中要學習控制自己不對強迫性想法作反應,不管他們有多干擾.目標是控制你對強迫症狀的反應,而不是去控制強迫思考或沖動.  下兩個步驟是幫助你學習新的方式來控制你對強迫症狀的行為反應.  步驟2、再歸因  自己對自己說:「這不是我,這是強迫症在作祟!」強迫性想法是無意義的,那是腦部錯誤的訊息.你要深切的去了解,為何急著檢查或「為何我的手會髒」這麼有力量,以致讓人無法承受.假如你知道這些想法是沒有道理的,那麼為何你對它要反應呢?了解為何強迫思考是如此的強烈,與為何無法擺脫它,是增強你的意志力和強化你去抵抗強迫行為的重要關鍵.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學習「再歸因」:強迫想法的源頭是來自腦部生化的不平衡.  在腦部有個地方叫做「頭狀核」,就是這個地方生病了所以得強迫症.頭狀核是個過濾訊息的場所,就像汽車的變速器般,它接收前腦的訊息,而前腦是計劃、思考與了解的地方.頭狀核有障礙則會有強迫症狀出現,所以思考動作都會不順.前腦變得太活躍,用太多能量,就像車子陷入泥淖中,不斷地轉動輪胎,但是卻越陷越深.前腦的部分稱之眼額葉皮質,因為發生錯誤的偵測回流以致陷入泥淖中.這可能是強迫症使得人們有「事情有些怪怪的感覺,揮之不去」的原因,你必須做到讓這輛車離開泥淖.用手排檔代替自排檔,來修理這個故障的變速器.我們現在知道可以改變腦部的生化平衡,這需要花數周、數個月的時間.此時了解腦部扮演導致強迫症的角色,有助於免除最令人挫折的「想要完全除掉強迫症狀」的不正確想法.雖然無法馬上有大的改變,但是記住:「你可以不必馬上對強迫症狀做反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習將強迫想法、感覺擺1邊,然後做其它的事,如此可以幫助自己,改變腦部的生化反應.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換檔」:做其它的行為!若嘗試趕走強迫思考,只是徒增壓力煩惱罷了,而壓力會讓強迫症更嚴重.  用「再歸因」可以幫助您避免用儀式行為來讓自己好過1些,例如整個完成的感覺.若知道這些強迫思考是來自腦部生化的不平衡,你就可以學著忽略這些沖動,繼續做該做的事情.記住:「那不是我,那是強迫症在作怪!」若抗拒聽從沖動或抗拒反應,你將改變腦部,且讓強迫症的感覺減少.若你對沖動反應,你可能暫時舒緩1些,但是不久之後,沖動勢必更加嚴重.這或許是強迫症病人最需要學習的1課!那將幫助你避免成為呆子或上了強迫症的當.  「再確認」與「再歸因」常常1塊兒做的,因此會讓病人對強迫症的成因有更深刻的了解.先全心的察覺強迫症在逼迫我,然後了解它是來自腦部的病態所致.  步驟3、轉移注意力   進入此步驟是真正要干活了!開始的心理建設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在此步驟你要做的是:必須自己換檔!你用努力與專注的心思,來做腦部很自然、輕松的工作.例如:1位外科醫師手術前的刷手,從開始到結束是很自然的動作,他很自然地覺得已經刷夠了.但是強迫症患者卻1次1次的刷,沒完沒了!他腦部自動的機制已經遭到破壞,幸運地是做這4個步驟能夠修補它.  轉移注意力是要將注意力轉移開強迫症狀,即使是幾分鐘也行.首先選擇某些特定的行為來取代強迫性洗手或檢查.任何有趣的、建設性的行動都可以.最好是從事自己的嗜好活動,例如:散步、運動、聽音樂、讀書、玩計算機、玩籃球等.  當有強迫性思考時,你先「再確認」那是強迫性思考或沖動,且「再歸因」那是源自你的疾病-強迫症,然後「轉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記住不要陷入習慣性的思考,必須告訴自己:「我的強迫症又犯了,我必須做其它的行為」你可以決定"不要"對強迫思考做反應,你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強迫症的奴隸!   (1)105分鐘法則:  轉移注意力不是件輕松的事.要將強迫思考瓦解,然後做該做的事,要花極大的力氣與承受莫大的痛苦.我們運用105分鐘法則,就是延緩反應的時間至少15分鐘以上.剛開始時可以從延緩5分鐘做起.原則是1致的也就是:千萬不要沒有延遲就立即反應.注意這不是被動的等待15分鐘,而是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做「再確認」、「再歸因」與「轉移注意力」.然後你要做其它有興趣、有建設性的活動.在1段時間之後,再評估強迫症的沖動,看看強度是否下降,並且記錄下來.即使1點小小的下降,也要鼓勵、獎賞自己.強迫症患者常常會有求完美、100分的心態,所以也常不滿足1點點的成就,總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以致行為治療無法成功.目標是延遲15分鐘以上,只要不斷地練習,將會大大地減低強迫症的強度.1般而言,越多的練習,就會越順手.不久之後就可以延遲20分鐘或30分鐘以上了.   (2)只要做就有收獲  轉移注意力來做其它的事是很重要的.不要期待這些想法或感覺可以馬上走開.不要做強迫症要你做的事,你要堅持做自己選擇的活動,如此強迫性沖動會因為你的延遲而減弱甚至消失.即使沖動很難改變,你還是會發現可以稍微控制你反應的動作.  運用「全心的察覺」與當個「旁觀者」將會讓你更有力量.此步驟的長期目標就是不要對強迫症反應.立即的目標就是反應前要稍微延遲.你學習不要讓強迫思考來決定你該如何做.  有時強迫性沖動太強烈了,以致你無法不做強迫性行為.不過假如你不斷地演練這4個步驟,將可以預期改變腦部的生化.時常提醒自己:「不是我覺得手髒要洗手,而是強迫症在影響我.這次強迫症贏了,下次我會撐得更久再反應!」如此演練,即使最後做了強迫行為,也包含了行為治療的元素.很重要的是:再確認強迫行為是1種強迫症,這是1種行為治療,總比光做強迫行為而不想得好.  給對抗強迫性檢查的朋友1個秘訣:假如你的困難是檢查門鎖,請試著專心、全心全意鎖門.察覺內心興起的鎖門的沖動,然後仔細、緩慢的鎖門,讓這個動作深深的記在心中,例如:「這個門現在已經鎖上了,我看見門已經鎖上了!」你得到1個深刻的印象就是門已經鎖上了,所以當強迫性沖動要你去檢查門鎖時,你可以馬上「再確認」也就是:那是強迫性想法,那是強迫症!你可以「再歸因」也就是:那不是我,那只是我的腦部在作怪!你可以轉移注意力做其它的事情,並且心中確認自己已經小心地鎖上門了.  (3)紀錄行為治療  將成功的轉移注意力的行為記錄下來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可以回溯去看何種行為對於你轉移注意力最有幫助.當列出來的項目達到預期的效果時,可以幫助你建立信心.記錄可以幫助你在強迫症狀嚴重時"換檔",並且訓練自己記得過去曾做些什麼.當成功的經驗越多時,自己就越受到鼓勵.  只記錄成功的經驗,而不紀錄失敗的經驗.你必須學習自己支持自己,給自己1些鼓勵,這對自信心的增強有很大的幫助.  步驟4:再評價  前3個步驟是利用既有強迫症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厘清強迫症是1個身體的疾病,也就是腦部生化的不平衡,而不去接受強迫思考的驅迫,同時轉移注意力在有建設性的行為上.「再確認」與「再歸因」是連在1塊兒的,接著而來的就是「轉移注意力」的步驟.這3個步驟的總體力量,大過個別步驟力量的總和.「再確認」與「再歸因」的過程可強化「轉移注意力」.在行為治療之前,你開始「再評價」那些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等到前3個步驟經過適當的訓練之後,就可以及時地將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的價值降低.  我們利用108世紀的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發展出來的觀念:部分的觀察者,來幫助你更清楚的了解4個步驟的執行.史密斯描述:部分觀察者是我們內在的1部分,正如心中的另1位觀察者,這個人了解我們的感覺、狀態.當我們想要努力地強化這個部分觀察者時,我們可以隨時叫他出來觀察自己的行為.換言之,我們可以用旁觀者的角色來見證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正如史密斯描述的:「我們是自己行為的觀察者.」  強迫症的患者必須努力地處置強迫症狀.你必須努力的維持旁觀者的角色,如此可以讓你有能力去抵抗病態的沖動直到消失為止.你必須了解強迫症狀是無意義的,是來自腦部錯誤的訊息,所以你必須轉移注意力、換檔.你必須集中所有的心力,永遠記得:「這不是我,這是我的強迫症在搞鬼!」雖然1時無法改變感覺,但是卻可以改變行為.靠著改變行為,你會發現感覺也會隨之改變.  再評價的終極目標是貶抑強迫症狀的價值,不隨著它起舞.  有兩個重點:  第1、有心理准備: 就是了解強迫症的感覺將要來,並且准備承受它,不要驚嚇.  第2、接受它:  當有強迫症狀時,不要浪費力氣自責.你清楚症狀來自何處,你知道如何應付它.不管強迫症狀的內容是甚麼,不管那是暴力或性,你知道這些症狀會在1天當中發生幾百次.你不必每次都響應,好像那是1個無法預測的新想法.拒絕讓它沖擊你,拒絕讓它打敗你.靠著對強迫想法做心理准備,你可以馬上確認出它且做再歸因的工作.你同時可以做再評價的工作.當強迫症發生時,你已經做好心理准備了.  你將知道:「那是我可笑的強迫想法,那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我的腦部的障礙,不必注意它.你可以學習跳到下1個動作,不必停留在這個思維上.」下1步就是"接受"強迫症已經發生的結果,千萬不要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堅,其實這都是腦部的不平衡所致,跟你無關.避免所有負面的、批評的想法,例如:「有這種強迫想法的人,是多糟糕,…..」  有強迫症的人必須鍛煉自己的心志,不要依照強迫性感覺思考去做.我們必須知道這些感受是1種誤導.用1種逐漸但是溫和的方式來改變對強迫症狀的反應,並且試圖與之對抗.我們從中學習到即使持續、強迫性的感受,都只是暫時的,只要不隨之起舞它終將消失.當然我們也記得當我們對強迫症投降時,它會越來越強烈以致淹沒我們.我們必須學習體認這些強迫性沖動來自何處,並且試著對抗它.在執行4個步驟的過程當中,我們奠定自我掌控的基礎.經由對抗強迫症,我們增加了自信心,與經驗了自由的感受.我們增強了做決定的能力.也經由肯定的堅持,改變腦部的生化,進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焦慮精神分裂失眠抑郁強迫綜合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