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人群心理 >> 兒童心理 >> 差生最需要父母的心理幫助

差生最需要父母的心理幫助


    前不久,深圳開通了差生心理熱線,以幫助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渡過心理難關。這一舉措得到了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孫春雲的充分肯定。她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健康,家長們也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健康。可是,事實卻往往事與願違,隨著孩子的身體一天天長大,孩子卻變得越來越不快樂,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漸顯突出,有統計報告:45%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20%的父母認為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人際交往和學習問題。

    多數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

    既然每位做了父母的人都曾經是孩子,都有過孩子的階段,似乎應該知道如何了解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心理健康快樂。可是一旦做了父母卻發現不知如何理解孩子,不知道怎樣和孩子打交道,不知如何培養出更具責任感,更自律的孩子,並且一旦孩子出現了問題,如考試不及格、逃學、吸毒、自殺和殺人,社會又會將責任歸咎於家長和學校。

    孫大夫說,如何培養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門學問。許多父母是照顧孩子身體健康的專家,可是卻不知如何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對此,孫大夫分析,父母對待孩子的軀體病和心理病的態度完全不同。例如,一個孩子如果說不想上學,因為擔心老師批評,父母肯定會火冒三丈,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如果孩子說肚子疼不想上學,父母肯定非常關心孩子,專門花時間陪孩子。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不敏感,孩子開始出現的輕微的情緒行為表現很少會引起父母的注意,於是小的問題積累成大問題。

    等孩子必須面對心理醫生的時候,病情往往很嚴重了

    孫大夫在臨床中發現,當父母帶孩子來找心理醫生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嚴重到影響了學習成績,無法繼續上學。這時父母非常著急,迫切要求馬上解決問題,立刻恢復學習。當醫生問“問題出現有多長時間”的時候,孩子和父母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父母說“他(她)初三或高三才表現學習成績不好,我們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孩子卻說“不是那樣的,我在初一或高一就出現了問題,我當時告訴他們,他們不理解,說我就是不想上學,不能吃苦。”家長反駁:“你如果那時出現了問題,為什麼學習成績還挺好?”孩子會說“我那時是強撐著,我逼著自己看書,可是效率卻下降,原來需要學習一小時,那時就得花三四個小時。”父母說,“是這樣的過程,我們發現他越來越用功,幾乎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了,當時我們還很高興,認為孩子知道學習了,是件好事情,現在才知道那樣是不正常。”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孫大夫解釋說,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參照的標准不同,關注的內容和焦點不同。父母關心學習成績,認為只要成績好就正常,孩子關心的是心理狀態,情緒狀態。許多父母會有疑問,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怎麼能說有心理問題呢?其實,心理疾病就像軀體疾病一樣,也分不同的階段,比如同樣有發病前的誘因,有早期先兆症狀,有急性期的症狀,有疾病進展的症狀,有緩解期的症狀,有慢性期的症狀,有後遺的症狀等等。

    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狀不被人們重視,往往都等到疾病進入明顯階段才被重視,往往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機會。就像心髒功能一樣,心理狀態也有儲備功能。像心髒可以代償一樣,早期即使出現問題,孩子會自己找方法盡量保持不影響學習,孩子在同齡的群體中,也不希望自己落後,所以他們會想辦法,比如花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比如看相關的書調整自己,比如找小伙伴傾訴。有時在臨床中會見到父母說,孩子了解的心理方面的知識比他們還要多,可是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代償性的保持學習成績,可以代償一年,代償兩年,可他終有不能代償的一天,這時才引起父母的重視,就有些晚了。因此不能單看學習成績。如何早發現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

    學會判斷孩子心理變化

    觀察孩子有沒有問題,可以從橫向觀察和縱向觀察兩個角度看。所謂橫向觀察是指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相比,縱向觀察是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有什麼變化。

    孫大夫建議家長學會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一是與父母的關系,能不能建立和保持親密和諧的關系;二是與伙伴的關系,可不可以保持平等合作的關系,通俗地講,能不能與伙伴一起玩;三是學習的興趣有無變化,他自己的關注點有無變化和特別性。

    孩子出現心理異常的表現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情緒表現: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的情緒。可以表現為抑郁症:不願上學,對學習沒有興趣,容易生氣,與父母難以溝通,有輕生的想法,興趣減少或多變等。學校恐怖症:表現為不能上學,一上學就出現緊張,害怕,出汗,心慌,坐立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於學習上。社交恐怖症:表現為不能見人,一見人就出現緊張,害怕,出汗,心慌,因此回避有人的場合,上課不敢抬頭看黑板,不敢看老師,不敢看同學。    

    二、行為方面表現:症狀為多動,學習困難,注意力欠缺。逃學,上網,自殺,自傷。離群獨處,不與同年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語、少動,精神不集中,或過分活躍,暴力傾向,偷東西。此外常見的是強迫行為,比如:反復洗手、詢問等。

    三、生理方面表現:主要是心身疾病,比如,頭部、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厭食或貪食,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但軀體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又沒有發現軀體疾病。注重相貌,身高,體重等,過分關心外表,認為自己長得丑,經常照鏡子,嚴重地要進行美容手術;認為自己胖,注意減肥,有時不吃或少吃,有時一下子吃進許多,出現進食的問題,如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

    孫大夫說,青少年期是一個多事之秋,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幫助,最能幫助他們的是誰?是他們身邊最親的人———父母,可是往往最先關閉與孩子交流的大門的人也是他們最親的人———父母,怎麼會這樣?其實最開始孩子第一求助的人就是父母,可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就漸漸地關上了溝通之門。這應該引起父母們的深思。

男性心理女性心理兒童心理青少年心理老人心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