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人群心理 >> 青少年心理 >> 教育孩子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教育孩子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孩子教育是個世界性的話題。孩子象征著未來,而讓未來更美好是無論哪個民族或國家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各國文化傳統的不同又使其對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理念與方式。記者在法國和比利時工作多年,同當地朋友的接觸使我體會到:這裡的人們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又十分有度,絕不溺愛。

  在發達的 西方社會,孩子占據重要的位置。未成年時,家長根據自身經濟條件,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而孩子一旦成年,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社會上打拼,這時的家長更像一個“良師益友”,而非繼續替孩子決定一切,大包大攬。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具備較強的獨立意識與精神,較少對家長的依賴。

  以記者的觀察與接觸,這裡的家長在教育未成年孩子時大都把握這樣的原則:與孩子的交流注意民主,保護孩子的尊嚴,並非居高臨下,認為自己是家長就可以隨意呵斥孩子;在可能情況下尊重孩子的正當要求與意願,盡可能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積極參與相關事務;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與精神,讓孩子獨立解決能夠解決的問題。當然,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孩子創造盡可能良好的條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西方經濟條件整體下降、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上名牌大學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重要階梯。但名牌大學的校門也並非平等地向所有孩子敞開。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上名牌大學的成功率明顯高於經濟拮據的家庭。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上述教育孩子的原則在法國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公園裡,時常可以看到年輕的家長帶著蹒跚學步的孩子玩耍。當孩子不慎跌倒時,法國或是比利時的家長常常是在一旁靜靜觀看,並不急於跑去扶起孩子,而讓孩子自己站起來。盡管有時孩子由於跌倒而哭泣,家長還是不急於前去救助。孩子在無奈中最後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爬起,繼續玩耍。這看似小事,但卻小中見大,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處處求助於家長。對孩子愛,卻不溺愛,這點對中國的家長來說是值得借鑒的。

  每年暑假結束前夕,是法國孩子購物准備開學的高峰。這時在商店裡,時常可以看到家長與很小的孩子一起購物,征求孩子的意見。那口吻完全是平等的,很少有命令式的武斷。即使孩子不同意家長的意見,家長也很少訓斥,而是耐心地說服,卻絕不遷就。任憑孩子糾纏,家長也不輕易妥協。這種孩子與家長共同購物的場景是西方孩子與家長關系的一個縮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裡教育孩子的一個方面。購物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精神的過程,也是教會孩子量入為出、學會消費的過程。

  記者的一位朋友育有二女一子,這在法國應該算個較大的家庭了。夫妻二人的薪金總和還不低,因此,三個孩子都在課余時間根據各自愛好接受不同的課外教育,或彈琴或畫畫。朋友說這樣做無非是興趣,增加孩子的個人修養與素質,而不是為了升學。對法國的家庭來說,如果孩子能夠進入高等專科學校而非普通大學學習,那就意味著孩子的前途有了很大的保障。因此,法國的各高等大學是很多有志青年的奮斗目標,那是法國各類高等人才的搖籃。但進入這樣的大學十分困難,競爭激烈。而家庭條件的好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就不是簡單的家庭教育,而是社會問題了。

男性心理女性心理兒童心理青少年心理老人心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