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人格異常有哪些類型?

人格異常有哪些類型?

    DSM的定義:人格異常類型的當前類別與歸類

    用得最為廣泛的人格異常分類體系來自DSM的類別模型。DSM有若干個版本。當前的多軸系統,由五個獨立的軸組成;對人格研究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因為人格異常被單獨作為一個部分或者軸Ⅱ分類,它們是從軸I的臨床症狀中區別開來的。這種分類的變化促進了對人格異常的研究和新的治療方法的產生。此前,人格異常被認為是無法治愈的,被排除在長程( Long-term)心理分析外,人格異常本身的成因也十分復雜難解。DSM分類體系給予研究者確認當事人是否患有人格異常的標准方法。

    DSIVI將人格異常定義為“一種內在體驗與外部行為的持久的模式,它明顯背離了個體所處文化的預期,既普遍又穩定,肇端於童年或者成年早期,不隨時間的變遷而改變,會造成精神上的痛苦與損傷”。 DSM將人格異常分為三個族:

    A族,特征是不確定的或者古怪的行為方式,包括妄想、精神分裂,以及分裂型人格。這一族的病症被認為最難治愈,同時也最為可能存在著強烈的先天性誘病因素。對該族病症的治療,通常采取長程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

    B族,特征是怪異、情緒化和戲劇化表現,包括反社會人格、邊緣人格、戲劇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這一族也包括那些被認為是比較嚴重的人格異常,它們的治療結果難以肯定。一些起源於心理動力學和認知行為治療的新近治療模式也取得了進展。

    C族,特征為焦慮和恐懼,包括逃避、依賴,以及強迫型人格。這些病症被認為是最為敏感,通過采用短程的動力心理治療和認知治療,會有較好的預後。

    綜合和多重人格異常

除了前面介紹的人格異常類型以及分類族以外,在DSM一Ⅳ中,也提出了一種被稱為“沒有明確歸類的人格異常”類別。這個類別用以包含那些不符合任何一種具體人格異常的特征的病例,或者這些病例身上表現出來的特征不全部符合任何一種具體人格異常。這一類別也用來涵蓋沒有在以前的DSM中出現的特殊障礙,例如沮喪型人格異常或者被動一攻擊型人格異常。

    DSN/I分類系統存在的問題

    我們不能不提及DSM分類系統所存在的問題。研究者已經發現了很高比率的交叉歸類,以致眾多患者遇到過重復的診斷。這種問題表明了DSM分類系統缺乏精確性,因而可能最終影響這種系統的使用。另外一個批評是,此系統對次級的變化缺乏靈敏度,而這些變化可能對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當一個患者的症狀不全部符合軸Ⅱ症狀的標准,那些盡管對患者有著重要作用的治療,卻可能因為不屬於人格的因素而被排除在診斷門檻之外。再如,一個患有典型臨床抑郁症狀的患者,可能帶有強烈的被動攻擊或者自戀特征,這非常有可能使得醫生在采取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方面難以作出決斷。

    一些臨床心理醫生和研究者認為,DSM分類系統的麻煩,還在於對這個系統性質的描述以及它將重點放在臨床綜合病症上。他們批評DSM在理解和說明這些障礙的病因學時缺乏一致的理論基礎,在制定治療計劃時也缺乏臨床相關性。他們也對分類系統或者類型學背後的基本假設提出質疑,這種假設是:人格異常是不連續的,或者是分離的,同時截然不同於人格發展的正常范圍,而且絕非由正常人格特征自然發展而成。

    其他分類系統

    其他類別的診斷系統提供了不同的但十分有用的觀點,但同時也存在著局限及缺點。不幸的是,除了本章以外,還沒有一個全面的對這些系統的價值與難點的探索。其余四個分類系統包括:空間分類、原型分類、結構動力分類以及關聯分類。

    空間分類

    空間分類系統建立在這種假設上:人格異常是伴隨著正常人格的發展而不間斷的,實際上,它是正常人格特征連續體的一部分。例如,Costa和McCrae勾畫了後來被稱為“五因素模型”的模型。這個模型確定的五個核心人格因素是: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和悅性、負責性。

    支持空間分類系統者堅持,人格異常意味著一個或者多個正常人格特質或者特質組合的極端的、適應不良的形式。人格病理學是建立在一個連續體上,而病態與常態的分割點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這種人格分類的方法的有用之處在於,它能給臨床醫生和研究者確定人格異常的門檻和次級症狀的變種,同時能夠識別,個體在面臨壓力時,常態的特質可能加劇行為或者症狀。

    原型分類

    原型分類系統由Millon和Davis提出,他們試圖整合DSM分類系統的定性優點與空間系統的定量長處。他們建議臨床醫生同時要詢問來訪者與典型患者的某個障礙的相似與否,以及相似程度如何。這種系統類型的優勢之一,就是不犧牲先前提到的對次級症狀變異的靈敏度。

    結構動力分類

    此系統是建立在心理分析學的特征類型基礎上,將人格排列在一個結構化的連續體上:正常、神經質、邊緣和精神病。Kenberg的結構一性格學系統對構思人格組織與結構十分有益。許多臨床醫生發現Kenberg的系統比DSM分類系統更具有臨床實用性。在他的概念化模型中,邊緣不是一個獨立的范疇,而是指自我組織的水平、結構的完整性和自我適應能力,它們存在於從正常到精神病的連續體上。每一種人格類型(例如,歇斯底裡、強迫症、抑郁症、被動一攻擊等等)可能在這個連續體的不同水平上組織起來。這個診斷系統允許臨床醫生區分具體症狀來選擇治療方法,例如,在兩種強迫性的症狀之間,其一接近邊緣水平,另一接近神經質。接近邊緣水平的那種強迫症狀可能會更難治療,因為其在自我一適應能力方面存在波動。

    關聯分類

    關聯分類源於系統模型。人們認為,人格在該模型存在於一個復雜的生物——心理——社會系統中,而不僅僅局限於個體。這個人際矩陣既包含二元的又包含三元的組合。關聯診斷在1996年被Kaslow提出,並應用在Dysfunctional personologic systems中。 Magnavita的方法試圖將那些引發人格異常、同時經常導致代際傳遞的各種Dysfunctional personologic systems歸類。關聯分類系統的優點之一,是它竭力使臨床醫生適應人格異常症對重要人際關系對象和家庭成員的影響。

    一種多系統的診斷性評估

    也許,最為有效的診斷方法是多元法,它避免狹窄的假設以及建立在有限臨床數據上的分類。“全面的評估利用多種系統,將它們放在一種關聯矩陣之中,從而提供一個更為包容的觀點”。這樣,診斷專家及臨床醫生就可以運用前面介紹的不同系統的多重視角去構建患者人格系統的臨床全息圖,而不是依賴排他性的任何一個系統。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