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身體健康才是真正意義的長壽

身體健康才是真正意義的長壽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過一個“健康壽命”的概念,為的就是號召人們不僅要長壽,還要努力達到身心雙方面的健康。可在我國,這一目標目前卻很困達到。衛生部曾做過一項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的余壽中,有2/3的時間都處於帶病期。也就是說,一個活到80歲的老人,在其生命的最後14年都在受到疾病的折磨。

有句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道理上是沒錯的,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假如我們能夠通過積極干預,讓生活質量變得更好,又怎麼犯得著去“賴”活呢?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辦法不是沒有,也不是很難做到。

這裡還要“借用”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結論:如果你的健康是100%,那麼遺傳因素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環境因素占7%,個人生活方式占60%。由此可見,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延長“健康壽命”完全有可能。

沒病沒災的健康老人要防病、養生;已經有了病的老人,則要積極治病、療養,最起碼做到“吃動兩平衡”。飲食上,少油少鹽,每天6克鹽、25兩油要卡住,該補充的營養也別捨不得;鍛煉上,堅持多走路,其他運動量力而行,該服老的時候還是要服;再加上戒煙限酒、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差不多就算遵循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理論,可以安享晚年了。

不過,在養生、療養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有人對健康知識盲目一把抓,有人則武斷地不屑一顧,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首先來說,任何一種養生知識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而就需要你通過實踐,用心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如人人都說“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但如果你吃了蘋果會不舒服,就不能強求。而那些選擇不屑一顧的人,恐怕更多的是存有僥幸心理,覺得有人成天大吃大喝,麻將不離手,不也一樣活得挺好嘛。對此,我只能說,人和人的基因、所處環境、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不能用個性代替共性,因為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東西,通常是對的。

當然,不管醫療如何進步,人們也無法從疾病和衰老中解脫出來,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疾病晚來得一些,再晚一些。

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不管是指導養生,還是防治疾病,因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所以,時刻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態,並積極面對才是上策。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