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金錢是如何把我們搞定的

金錢是如何把我們搞定的

  什麼時候,人類選出了一個國王,中文名叫金錢,英文名叫Money?

  美貌是王後,權力是太子,名譽是公主,之後站著兩排臣僕:一排是生命、健康、才華、作品、美 德、青春、自由、愛情、幸福、快樂、家庭、友誼、奉獻、信仰、事業、慈善、公平、法律、正義、情趣、愛好、安全、理想;一排是疾病、陰謀、罪惡、戰爭、暴 力、毒品、偷竊、搶劫、挫折、傷害、欺騙、自私、痛苦、抑郁、孤獨、愚蠢、無知、迷惘、麻木、冷漠、殘忍、危險、骯髒。

  今日世界,正上演一段金錢與人類的“雙人舞”。

  我們總想做自己的主人,卻常常淪為金錢的奴隸。金錢是怎麼搞定我們的?他總是肆無忌憚地驅使弄臣,羞辱良臣,漠視底線,踐踏原則,撕毀契約,暗設交易,激發貪欲,收買人心。

  金錢正在把我們每個個體逼入絕境。只有一個擁有健全法律和商業運行機制的社會,才有能力幫助個人反抗國王;只有一個擁有信仰和多元價值觀的社會,才有機會團結個人看輕金錢。

  被金錢顛倒的世界,從World變成了Morld,這個世界叫Morld。在這個名為Morld的世界,發生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戰爭,正愈演愈烈。

  從World到Morld

  世界顛倒了個個兒——金錢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你卻面臨生活的淪喪、價值觀的崩潰與理想的退守。這是一次集體經歷的失敗主義,一出西方金錢觀與中國價值觀沖突的戲劇,也是一個正義與利益換位的Money世界。

  僅僅在30年前,你仍對這一切深信不疑:物價不會隨便上升;塞車永不會在你的城市發生;單位 可以終老;熟人存款絕對和你差不多;蜂皇漿足以補身;一輛自行車就夠了;有工作就自然有老婆和房子;你熱愛的作家絕不會寫低俗作品;沒上大學不代表沒有競 爭力;每月給父母錢是一種義務;讓中國超過美國比個人幸福更重要……你的幸福感建立在社會貢獻度上,你是時代建設的一顆釘子,你沒有想過攀比。

  僅僅在30年後,世界就顛倒了個個兒:忽上忽下的豬肉價格代表了跌宕的CPI,17元一公 斤;你因不敢相信國產奶粉而選擇美國奶粉,要210元一罐;剛逃離堵車現場又要面對高速收費,需120元一程;修電器的人不再是鄰居而是物管公司,交 200元一月;你一邊失眠一邊辦健身中心年卡,付3500元一年;你一邊對同事態度冷漠一邊參加搭讪培訓班,給800元一課……你的幸福感建立在每月的收 支賬單上,你只為自己而活,你的人生發動機是你沒完沒了的欲望。

  無法否認,金錢已經開始主宰你的自由,變成了你生活的國王。

  錢的中國拐點

  早在1023年的中國成都,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就誕生了。從“淨眾寺”誕生的中國紙幣,卻多年未洗滌過眾人的內心。《管子》有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士為首,商居末。“權力”和“金錢”不同步。

  隨著中國的開放,西方的金錢邏輯亦來到中國。理想主義的偶像遠去,取而代之的是“睡覺睡到自 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有閒階級。今天,韓國《韓經商業周刊》這樣描述“中國式金錢觀”:喜歡錢、能賺錢、愛攢錢。德國《世界報》引用了德國杜伊斯堡大 學東亞研究所馬庫斯陶貝教授的話:“中國的實利主義氣息異常濃厚,事業與成就首先是以金錢衡量。”

  贏者通吃的時代,錢成為了最近30年中國人思想與生活轉變的一個拐點。整個社會對金錢的集體 向往,催生了中國中產階級成功與失敗交織的圖譜——他們有學歷、有房、有車、有家庭,手持多只具有成長性的股票,卻沒有私人生活的情趣。羅伯特·索洛在 《資本主義的今天》裡寫過,人們抱怨工作的冷淡無趣和非人性化,成就感和滿足感蕩然無存。同理,中國的中產們一邊分期付款支付所擁有的一切,一邊抱怨缺乏 幸福感、價值觀崩潰。

  姓錢的中國人總喜歡給孩子起個與錢抗衡的名字,諸如錢锺書、錢學森,避免鑽到錢眼裡的俗氣。 中國人一直生活在關於錢的各種矛盾之中:愛錢,又怕有錢;不承認錢是生活的全部,但生活的一切都不得不圍繞著錢;不承認錢是人生的唯一價值,但回首往事, 除卻為錢奔波的奮斗經歷,其他一切都乏善可陳——我們甚至無法說清,是失去了多元的生活選擇,才退一步去追求金錢;還是因為追求金錢,才導致了生活的淪喪。

  錢無罪,人有病

  億萬富豪李春平寫過暢銷書《忏悔無門》,說的是財富的傳奇。他在得到財富後,想把曾經的愛情、親情贖回來,“然而歲月不可以召回,青春不可以抵押,感情不可以救贖”,終是忏悔無門。

  “這個世界將要失去某樣東西時,這樣的東西價格必須上漲。”《超級金錢》裡的“大人物”溫菲爾德如是說過。

  在物欲旺盛的這個時代,純愛、友情、夢想與信仰早就物以稀為貴,與你內心的距離越來越遠,與錢的距離越來越近。

  德國多特蒙德的海德瑪麗女士曾做過一個脫離金錢世界的試驗。這位50多歲的教師及心理治療師 在6年時間裡,只和別人進行勞動與實物交換。她給文化中心做飯,只為使用電腦;她給孩子補習德語,報酬是一頓晚飯;她幫別人照顧小貓,以換來一張車票。結 果,社會人士給了既不交稅也不上繳社會福利的她一個負面的評價:“社會的寄生蟲”。

  市政府更持否定態度,因為沒有稅收的任何“貿易”,對城鎮而言都是災難。

  這就是商業社會的邏輯,它造就的一個金錢為尊的“非環境”。金錢成為成功學標准背後,是這個 社會的集體無力感與失敗感——在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習慣懷疑多於信任;在資源緊缺的城市,我們習慣生存先於夢想;在商業時代,我們習慣以利益得失作為行 事標准;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盲目相信西方的進步,卻忽略了高速發展帶來的文化斷裂;在多元的文化世代,我們反而找不到共有的追求與夢想,金錢成了唯一的大 范圍目標符號。

  英國首席法官培根寫有《論金錢》,卻因受賄被囚於倫敦塔。傳說培根出獄後燒掉了原作,想重寫 《論財富》,卻支氣管炎復發而死。有考據癖認為他早已發現金錢的陰謀:“即在你獲得金錢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緊張或屈辱,在獲得金錢之後,就不要指望會生活 得怡然自得,因為在緊張或屈辱中得到的金錢,用起來會更加不安和心酸。”

  成功是一種毒藥,錢是它的藥引。如果金錢到最後,沒有給中國有錢的人帶來幸福,卻讓中國沒錢的人不斷抱怨,我們又該如何填補這30年觀念驟變所帶來的心理落差、道德錯位與文化斷裂?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