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急救 >> 災害急救 >> 地震災害 >> 什麼是地震?

什麼是地震?

  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即內力作用),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占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壞力。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地震[1]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卷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50萬次。

  地震常常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及破壞房屋等工程設施,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洩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裡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裡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裡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裡。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觀測點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裡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裡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裡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水災害火災害地震災害災害急救文章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