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健康飲食 >> 飲食常識 >> 網傳牛奶致癌是真是假?

網傳牛奶致癌是真是假?

       原標題:是牛奶還是謠言將人類送入癌症的墳墓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一篇題為《牛奶將人類送入癌症的墳墓》的文章給刷屏了。讓人心好累呀,前段時間謠言剛折騰完酸奶,又來折騰牛奶了。

網傳牛奶致癌是真是假?vS.jpg

  牛奶裡的IGF-1致癌嗎

  牛奶致癌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其中一個說法就是,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細胞活躍生長與繁殖,引發癌症。

  其實,IGF-1的全稱是“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對人體血糖控制、生長發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人體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體內的生成量為一千萬納克。而市場上的牛奶中IGF-1含量約2.45納克/毫升,遠低於人體內的量。

  我們自身生成那麼多都沒啥事兒,牛奶裡面的IGF-1遠低於我們自身生成的近千萬倍,能有啥事兒?

  關鍵是,目前科學界評估認為,沒有證據說明IGF—1是致癌因素。

  牛奶裡的酪蛋白致癌嗎

  也有說法表示,是牛奶中的酪蛋白會致癌。

  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大鼠實驗”,大鼠被給予致癌物黃曲霉素的同時,分別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作為唯一的蛋白質來源),結果顯示吃酪蛋白的大鼠發生的肝癌數量較吃大豆蛋白的大鼠多。這個實驗結果在流傳過程中,不知為何黃曲霉素這一重大致癌物前提卻被忽略了。

  假如沒有黃曲霉素這類致癌物,無論是酪蛋白還是大豆蛋白都不會引起大鼠發生癌症。所以,不能用這個動物實驗來類推奶類的致癌效果。

  人們膳食中的蛋白質是多種來源的,不可能只吃某一種蛋白。因此,這一實驗既引申不出酪蛋白可以致癌的結論,實驗結果也不適用於人。

  事實上,牛奶中富含優質的鈣質,而且很容易消化吸收,對於消費者來說,每天食用一杯牛奶對於滿足人體鈣的需求還是有好處的。文/陳君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牛奶致癌?小心陶弘景、李時珍翻臉

  早在《牛奶將人類送入人類的墳墓》這篇謠言文還沒有被瘋狂轉發之前,台灣假博士林光常就曾說過:“牛奶是給牛喝的,中國人從來不喝牛奶。”那是在2007年,本版當時就邀請了中醫養生泰斗翁維健教授進行批駁。

  一千多年前的中醫記錄

  1500多年前,在南北朝的梁代,有一醫家叫陶弘景,他在《本草經集著》中闡述了奶的性能和概念。

  陶弘景觀察了牛奶對人的影響,不管是保健、養生、治療還是康復,他都做了詳細的記載,比如說牛奶味甘、性平和,適合任何人。體質熱的、偏涼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喝。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的醫家不斷完善著對牛奶的理解、分析。我們的祖先從臨床醫療中發現,牛奶可以輔助治療疾病,

  可以潤肺,適用於肺系統有毛病的人,包括肺結核、肺痨、咳嗽等等;牛奶還可以養胃,胃燥、胃寒、胃熱都可以喝牛奶。此外,牛奶還有排毒、解毒的作用,可以補洩同用。古代還用它來急救,如吃了有毒性的植物或天然品,先用牛奶灌,洗胃,解毒。

  所以說,現在醫院提供的餐食中,不論是流質、半流質、正常餐,幾乎全部的病人都在飲用牛奶。

  一個關於李世民的故事

  有一個故事是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得了腹瀉,鬧肚子,請了好多太醫,卻久治不愈。魏征就介紹了一個不太出名的人,叫張寶藏,他有一個絕方,就是用鮮牛奶加上類似生姜的中藥,叫荜菝。李世民吃了以後,腹瀉就好了。

  魏征說了,皇帝啊,他那麼大功勞,不得授點官銜嗎?太宗說給個五品官吧,魏征不滿意,他就壓著沒告訴張寶藏。

  結果過了一個月,皇帝病又犯了,就把張寶藏請來,還是牛奶煮荜菝,又好了。魏征說,又給你治好了,上回的五品是不是少了點?唐太宗就說,給三品吧。 這個故事就在《本草綱目》裡。

  一首關於牛奶的歌

  到了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還給牛奶編了一首歌,叫《服乳歌》,他認為牛奶好比仙人用的酒一樣。

  “仙家酒,仙家酒,兩個壺盧盛一斗。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干涸時,咽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余,返老還童天地久。”

  所以如今有些謠傳,說喝了牛奶會變成酸性體質,然後就骨質疏松,完全沒有根據。至於說“牛奶致癌”的論據就更荒謬了。

  就在上個月,翁教授駕鶴西去,讀著這篇科普文章,也讓我們更加懷念這位祖國醫學的學者,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的創始人,一個可親可敬的和藹老人。文/魏世平

  鹽裡暗含滅種計劃?

  最近發現,食品安全的謠言也是有點規律的,比如能引起十萬+轉發的謠言文,大部分都是針對一個“食者”眾多的食物,比如酸奶、面包,比如飲用水,再比如食鹽。

  不吃鹽?那日子恐怕是沒辦法過了。

  因此,如果有人說你每天吃的鹽裡暗含著驚天陰謀,你一定後脊梁骨都涼透了吧?

  一篇題為《鹽裡面都有添加劑,這是要滅種的節奏嗎?》的文章稱,超市裡鹽的配料表裡有“亞鐵氰化鉀”,“如果去掉‘亞鐵’二字,我會立即被嚇死。氰化鉀極其危險……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志,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人……”還說,“歐美人自己不吃亞鐵氰化鉀,卻推薦其他國家吃!這是歐美施行的滅種計劃……”

  為了大家能安心吃飯,我們今天就說說這個謠言背後的真相。

  亞鐵氰化鉀VS氰化鉀

  隨便扯過來一袋鹽,看看包裝袋,就會看到“亞鐵氰化鉀”的身影,亞鐵氰化鉀和氰化鉀,名字是很像,但是他們倆根本不認識啊。

  亞鐵氰化鉀又叫黃血鹽鉀,化學式是K4[Fe(CN)6],而氰化鉀的化學式是KCN。亞鐵氰化鉀裡面的氰根和鐵元素是牢牢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急性毒性和氰化鉀相比差了幾百倍。

  所以,亞鐵氰化鉀和氰化鉀,名字就差兩個字,但是,結構相差很大,毒性相差更大。亞鐵氰化鉀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用作抗結劑,屬於食品圈裡“持證上崗”的一員。

  亞鐵氰化鉀安全嗎?

  雖然跟氰化鉀的毒性差得多,但亞鐵氰化鉀還是有毒性的吧?那會不會在一定的情況下分解成氰化鉀,或者積少成多最終導致中毒呢?

  理論上,亞鐵氰化鉀在高溫下可以分解產生氰化鉀,但這個溫度至少要400℃。

  平時炒菜、高溫烹調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溫度,到200℃就會開始有大量油煙,到330℃不粘鍋的塗層就開始融化了。

  加在鹽裡面的亞鐵氰化鉀的穩定性很高。亞鐵氰化鉀中的氰根和鐵的結合力非常強,即使是在亞鐵氰化鉀的溶液裡也很難檢測到氰根。所以,那些以為炒個菜就能分解出來氰化鉀的想法,實在是想多了。

  但有人說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你怎麼知道這世界上就沒有烹饪方法能夠達到400℃的呢?

  好,就算亞鐵氰化鉀全都被“神奇”分解了,那也需要吃十幾斤分解出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才會致命。因為氰化鉀毒死一個成年人大約需要0.1克以上,而1公斤食鹽裡面的亞鐵氰化鉀最多才0.01克。

  可有的人還是不放心。畢竟每天都吃一點,萬一有慢性毒性呢?會不會致癌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的數據,亞鐵氰化鉀的終生安全劑量是每公斤體重0.025毫克。也就是說對於60公斤重的人,每天攝入1.5毫克完全沒問題。而我國國家標准的規定,食鹽中亞鐵氰化鉀的最大添加量為每公斤10毫克。

  所以,如果想要吃出毛病,一個60公斤重的人每天至少要吃3兩鹽。而正常每天食鹽的攝入量,僅為6克。

  外國人不吃亞鐵氰化鉀?

  這個謠言最刺激大家神經的,還是那句:“歐美人都不用亞鐵氰化鉀,是針對其他國家的滅種計劃。”

  但是,真相呢?

  在國外,亞鐵氰化鉀作也是作抗結劑(anticaking agent)使用的。比如,歐盟可以用亞鐵氰化鉀/鈉/鈣;美國用的是亞鐵氰化鈉,限量也基本和中國一樣;日本可以用亞鐵氰化鉀/鈉/鈣,但限量值是中國的2倍。

  所以,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適當吃鹽根本不用擔心。

  而且,食鹽抗結的方法不止這一種,比如檸檬酸鐵铵、碳酸鎂、二氧化硅、硅鋁酸鈉等抗結劑同樣有效。目前市面上的食鹽有一些也已經在改用這些抗結劑,也有一些食鹽直接去掉了抗結劑,大家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種。

  文/阮光鋒

  

四季飲食飲食常識飲食誤區母嬰食譜食物百科飲食調理保健常識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