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老人健康 >> 健康飲食 >> 營養飲食 >> 營養加調理 科學養生觀

營養加調理 科學養生觀

  中國有句古訓,叫“民以食為天”,說明我國居民歷來對飲食都非常重視,把飲食作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民富國強。現在,人們追求的已不再是過去貧窮落後時期,如何填飽肚子、解決溫飽問題,而是如何合理地、科學地選擇食品以滿足機體對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以獲得健康長壽。但是,目前多數人對如何科學膳食的知識了解甚少,以致“吃出來”的病症是越來越多了,例如心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肥胖等。面對太多誘人的食物,過去餓慣了的人們開始暴飲狂食,終於有一天我們病了,原因是“營養過剩”;於是,我們開始忌口,開始拒絕某種自己鐘愛的食物,等有一天我們又病了,原因卻是“營養不均、營養不良”。我們在告別了食物匮乏的時代後卻跌入了營養知識匮乏的時代,我們不知道該吃什麼、該怎麼吃。

  傳統中醫自古便有藥食同源之說,認為食物同中草藥一樣,也有寒熱溫涼四氣之分和酸苦甘辛鹹五味之別,此即“四氣五味學說”,不同的性味對髒腑的作用也不一樣。一般而言,性質寒涼的食物和藥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和平肝安神等作用,如西瓜、苦瓜、白菜、海帶、田螺等食物以及金銀花、薄荷、蘆根等藥物;性質溫熱的食物和藥物具有溫中散寒、助陽益氣等作用。如生姜、大蒜、羊肉、花椒、人參、黃芪、當歸等。《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曾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說明藥食五味對五髒分別具有特定的濡養和親和作用。

  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如何吃得營養?怎樣吃得健康?其實我們祖先早已為我們作出了答案。眾所周知,中國傳統養生學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及獨特的理論體系,飲食文化,合理膳食是我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指導,從宏觀出發,著眼於整體性和綜合性,以人為本,注重飲食營養補充與髒腑功能調理的協調平衡,強調飲食調攝在保持機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營養科學。

  在營養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學說”。認為藥食五味雖各養五髒,但脾胃在飲食營養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它承擔著營養的吸收和利用。《素問》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說明藥食五味與脾胃和形體關系密切,只有脾胃功能健旺,五氣才能各養其髒,機體才能健康。

  腎為先天之本,藏五髒六腑之精氣,可溫煦滋養後天之脾胃,使其功能健旺,同時,腎又依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以保持充盛。即所謂“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後天之氣不能生”。意思是說,脾如果沒有腎提供的先天之氣,就不能正常發育、成長和發揮功能;腎如果沒有脾胃提供的水谷精微等後天之氣,也不能正常生長和發揮功能。因此,就養生而言,脾腎功能健旺是飲食發揮營養作用的先決條件。

  在日常飲食養生上,提出了“五味調和”和“飲食有節”的理論。《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膳食平衡觀點,精辟地、綱領性地向人們揭示了飲食的要義,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飲食指南。與現代營養學所提出的全面合理的膳食營養觀是完全一致的,即只有膳食平衡,才能保持人體髒腑功能正常,營養物質充分吸收,才能維持人體健康長壽。

營養飲食滋補調理飲食禁忌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