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晚飯吃的少”會導致失眠

“晚飯吃的少”會導致失眠

  民間有句諺語,叫做“早飯好,午飯飽,晚飯少”。這句諺語得到不少養生學家的贊同。特別是近年來,節食減肥之風盛行,有些醫生和營養學家都認為,睡前吃得多容易使未消耗的熱量在體內聚積起來,形成脂肪,使人發胖。因此,他們也提倡晚餐少吃一點。上述觀點對減肥也許有用,但對人的整體保健而言卻是有害的。因為這樣會導致十分有害的後果——失眠。

  在失眠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是神經系統有毛病,而是由饑餓造成的。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是在晚上6~7時用餐,10~11時上床睡覺,這中間相隔4~5個小時。醫學觀察表明,正常人食物在胃內的逗留時間也是4~5個小時。這就是說,吃一頓正常的晚餐到上床的時候,胃內已經沒有食物了。更何況不少人為了減肥,晚餐吃得較少,胃內早已空空如也,因此,饑餓感覺更是在所難免。

  消化道內食物的減少會引起一種神經脈沖,這種脈沖會妨礙大腦皮層的抑制功能,而大腦的抑制是睡眠的必要條件。大腦抑制受到了干擾,人們當然也就難以入睡了。也許有人會問,胃內食物既然已經消化排空,為什麼不覺得饑腸辘辘呢?這是因為在饑餓尚不十分強烈時,往往表現為難以名狀的煩躁感。正是這種感覺,使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正確的做法是:晚間正餐不能刻意節食,特別是老年人,只要不是吃很難消化的肉食,就應該吃飽為止。有條件時在睡前再吃一點流質食物,如牛奶、面湯等。這樣胃內就不會空虛,也就不會產生妨礙睡眠的神經脈沖了。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