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朋友,你的自我體驗時間夠嗎?

朋友,你的自我體驗時間夠嗎?

  心理專家佟梅梅

  總有人羨慕地說,心理咨詢師是賺錢、輕松又很時尚的職業,新世紀的“金領”。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萬人拿到了國家心理咨詢師二級或三級證書,然而,在對國家證書趨之若鹜的人之中,不乏自身充滿著深深的心靈創傷,曾是原生家庭(指自己父母的家庭)行為的受害者,希望通過心理咨詢這個職業來“助人自助”。對此,皓藝女性心理研究中心的佟梅梅稱,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充滿艱辛、孤獨,甚至危險的行當,大量考取了證書的人嚴重缺乏相應的職業訓練,如自我體驗、案例督導和技能體悟訓練等,他們興沖沖地去治療別人的心靈創傷,結果造成了來訪者的再次創傷,“這在國外臨床心理的同道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對來訪者極不負責任。”

  咨詢師命喪來訪者刀下

  2008年5月8日下午1時30分左右,一名21歲的女來訪者丁某攜帶3把刀來到青島市長春路一處心理診所,以“沒有治好病”為由,向心理醫生陳學娟索取先前的治療費用,爭吵中突然抽刀捅進了陳的心髒,致其搶救無效死亡。事後醫學鑒定證明,丁某患精神分裂症已有4年。遇刺身亡的心理醫生陳雪娟時年61歲,在一家軍隊醫院當了多年病理醫師,轉業後獨自開了這家診所,運用自己獨創的“針灸法”治療心理疾病,已有10多年的歷史。

  佟梅梅稱,心理咨詢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之一,危險有來自來訪者的身體攻擊,例如上述案例中咨詢師被殺的慘劇;而更多的危險則是無形的,來訪者的消極情緒、沒有邊界的行為、創傷的心靈思緒,很容易把心理咨詢師卷入其中,自身也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焦慮、困惑,甚至揭開了自己心靈的舊傷疤。

  咨詢師自我體驗時間的參考標准

  國際臨床心理咨詢界要求一般的咨詢師自我體驗500小時,精神分析師需自我體驗600小時,團體心理治療師的團體自我體驗300小時。各類臨床心理咨詢師均需要接受案例督導1000小時。

  目前國內約定俗成的標准是自我體驗最少150小時——即使是這樣低的標准,佟梅梅估計在30萬拿到證書者中寥寥無幾,全國不超過200人,“國內一些知名的心理專家的自我體驗不足150小時。”

  因此,在選定一位咨詢師之前,一定要問清楚對方的這些“硬指標”,“如果咨詢師馬上緊張起來,或者顧左右而言他,那麼肯定是一個沒有完成專業臨床心理訓練的庸醫。也不排除有人會造假,這種人就比庸醫更惡劣了,難說不會給你的心靈帶來巨大的災難。”

  如果你問的是佟梅梅,她會告訴你,她的自我體驗是200小時,包括團體自我體驗84小時,案例督導1500小時,臨床體悟訓練1200小時,其中很長時間是在業內大名鼎鼎的“中德班”完成的。

  向內探索自己比向外學習技巧更重要

  人人都有心理創傷,包括咨詢師自己,因為人在出生時和母體分離,就經歷了第一次創傷。佟梅梅認為,咨詢師需要意識到自己也有心理問題,只有在自我體驗等訓練中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置,接受其他咨詢師的治療,才能消除自己因抑制強烈願望而產生的沖突,理解自己的痛苦和憤怒,日後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來訪者的創傷,做到包容、共情和價值中立。缺乏自我體驗的心理庸醫常常只會空洞地說:“我理解您的感受……”

  自我體驗具體而言,就是尋找一位自己喜歡的臨床心理咨詢導師,請導師對自己做“一對一”的咨詢。目前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教材中沒有介紹什麼是自我體驗,導致大量拿到咨詢師證書者並不知“自我體驗”為何物,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問題,拿到證就是給別人咨詢的,而不需要“被咨詢”。

  他們不願意把自己放在來訪者的角色中自我體驗,還有成本的原因。目前業內很多專家的咨詢費水平為每小時300元,做100小時自我體驗就是3萬元,對於很多人而言確實不便宜。但佟梅梅指出,人們熱衷於國內外各種流派的培訓,以一些知名專家的課程為例,一次學費加上路費住宿費動辄超過5000元,幾年下來花上5萬~10萬很常見。“其中原因,是他們只重視向外求索,而忽視了向內自身的探索,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說的就是要用內心的力量探索自我。”

  佟梅梅認為,缺乏自我體驗、案例督導和臨床體悟訓練導致心理咨詢師自我成長緩慢,內心力量不夠強大,在咨詢中無力解決來訪者的阻抗,使對方失去信心而中斷治療,更談不上幫來訪者實現心理成長和行為轉變,反而枉費了來訪者的信任、金錢和時間,甚至給來訪者帶來新的心靈創傷。

  根據國際上的慣例,一個來訪者從認知到行為發生改變,所需心理咨詢至少要30小時。佟梅梅稱,國內大量拿到證書的咨詢師對一個來訪者的咨詢常常只進行一次或幾次,就做不下去了。從運營成本的角度,咨詢次數少直接造成大量心理咨詢機構在市場中掙扎,為了生存,它們只好轉向做各種流派的技術培訓,“這又促進了心理咨詢師的向外求索而不做自我體驗,形成行業的惡性循環。”

  庸醫現形記之一:

  自我糾結

  汶川地震後,佟梅梅在成都和來自全國的370多位拿到國家證書的咨詢師一起接受培訓,她發現竟然有95%的人壓根沒聽說過自我體驗,當她指出自我體驗的重要性時,竟然遭到一片噓聲,“難怪震後災民很怕見到心理咨詢師。”這些心理庸醫在災區頻頻露出馬腳,例如:

  一位心理咨詢師看到路邊坐著幾個受災的學生,就熱情地過去問:“你們好,我是心理咨詢師,我能幫你們做些什麼?”對方懵懵懂懂,猶如半夜醒來,半天才說:“我們的語文老師是別的班的班主任,地震的時候語文老師正在給我們上課,可她卻先跑出去救自己班的學生。我們很生氣,難道我們就不是她的學生嗎?”這位心理咨詢師無法解答,感到非常內疚,覺得自己沒有幫到學生,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糾結了他四五天——如果他經歷了100個小時的自我體驗,就能明白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不會把自己極度卷入到各種創傷情緒之中了。

  庸醫現形記之二:

  免費咨詢

  目前,有些心理咨詢師做免費的面對面咨詢、網絡咨詢和電話咨詢,他們似乎“不圖回報”,聲稱“希望盡自己的所能幫助別人”。佟梅梅認為,免費咨詢的效果甚微,是對來訪者不負責任的行為。

  從免費的咨詢師角度看,他們擔心自己的本領不能解決來訪者的問題,預計咨詢效果可能不佳,如果收了錢,自己就會很內疚。更深一層的原因,就是咨詢師原生家庭的創傷沒有解決,不能坦然面對收費後雙方建立的關系。他們願意免費的真正目的,說白了就是用來訪者做練習。免費咨詢弊端重重,包括使咨詢師無法全身心投入,不能做到與來訪者共情,也做不到包容和價值中立,咨詢效果了了,反而讓來訪者受到分離造成的二次創傷。

  從不付費的來訪者角度看,他們在心理上還沒准備好開始自我探索,無法面對自己曾經的創傷,即使勉強開始也很難堅持下去,因為不付費意味著隨時可以逃離這些創傷,不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國外臨床心理研究已經證實,不付費就難以產生療效。

  庸醫現形記之三:

  “樂於助人”

  不少咨詢師都說著幾乎同樣的話:“我希望助人自助”。佟梅梅認為,通過幫助別人來達到幫助自己的最終目的,只是一般朋友、樂善好施者的層次,“如果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不但這樣想還這樣做了,那就只能成為誤人誤己的心理庸醫了。”

  先自助,再助人,才是一個合格的專業臨床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自我的覺察、醒悟、修通,要求心理咨詢師懷有愛心,但不能以幫助他人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獲得成就感、愉悅感和價值感。

  還有更離譜的……

  咨詢師的職業需要與生俱來的天賦,包括具備一定的人格特質和悟性,這些和心理學的培訓和考取資格證書沒有必然聯系。佟梅梅指出,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缺乏規范與監管,人格障礙患者在從事心理咨詢的大有人在,而發達國家是明確禁止向這些人頒發從業執照的。

  咨詢師還需要恪守職業准則,包括不與來訪者發生親密關系,堅持保密原則等。佟梅梅稱,她見到太多有違行業操守的現象了,譬如在咨詢室以外,咨詢師跟來訪者吃飯、戀愛,甚至發生性關系;在大學的咨詢中心裡,老師讓研究生在現場觀摩,使患者不敢暴露內心;在醫院的心理科,擁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給來訪者開藥,混淆了咨詢的角色,等等。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