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天天健康網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 過年就像過關 白領“恐歸族”恐什麼?

過年就像過關 白領“恐歸族”恐什麼?

  “春節恐歸族”是指那些在外地工作,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在春節時回家團圓的人們。“恐歸族”的恐懼,非對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節日回家的種種煩心事折磨之下,一種本能的反應。

  “恐歸”恐什麼:春運、開支、逼婚

  “恐歸族”恐什麼?前幾日,中國調查網發起“你為何不敢回老家過年”的調查。截止昨日中午,其中42.1%的人是“怕春運壓力大,太懼”;32.3%的人是“回家過年開支太大,承受不起”;25.5%的人是“怕父母逼婚,太窘”。而在論壇上,受到網友熱議的“恐歸”原因還有“怕飯局車輪戰,太累”,“怕往來人情債,太煩”、“怕節後綜合症,太愁”。另據調查發現,“恐歸族”中有80%是未婚男女,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90%,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則占了這個人群的很大比例。

  “我其實很想回家啊,但覺得混得好一點的時候再回去會更好。”目前在上海代理一個韓國知名化妝品的阿方說。他今年27歲,大學畢業後就沒回過家。在深圳工作三年後,阿方去年跑到上海,跟一個朋友合作開了這家代理公司,由於剛剛起步,收益目前並不理想。阿方說,回去後對親朋好友的問候會不大好交代,因此想有所起色之後再回。“我們從農村出來的孩子,潛意識裡大多數都有衣錦還鄉的願望。如果回去交白卷,父母臉上也無光。”他說。

  “今年不回家了,想過個清淨一點的春節。”今年24歲的小何說。她大學畢業2年多了,春節回家都要跟父母去走親戚,親戚們也總是狂轟濫炸地問她有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何時結婚等私事。

  “平時工作已經很辛苦,也很期望能呆在家裡討個輕松,但每次牽連著太多繁文缛節和眾多逼問,讓簡簡單單地回家過年憑空多了很多負累,搞得身心俱疲,還不如一個人好好地安排一下節目。”她說。今年的春節,她打算走訪一些跟自己離得近的老同學老朋友,在周邊游玩一下。而在她眼中,孝順父母也可以有很多方式,“不能春節期間陪他們過年,就打點過節費、寄點禮物回去,一樣能安慰父母;再說了,避開春節,在其它傳統習俗淡些的長假回去,更能專心陪父母。”

  專家支招:因個人問題而“恐歸”是一種逃避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咨詢師李一卉告訴記者,“恐歸族”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可理解可接受的行為,如趁著春節假期找工作,因為很多服務、技術行業在這個時候缺人手;另一種則是逃避,例如恐懼家人親戚詢問終身大事的單身人士。她告訴記者,接近年關,她所在的咨詢中心也接待了不少這一類型的“恐歸族”。不少大齡男女由於年紀越來越大,但終身大事始終沒有著落,每到過年過節其它人一家共敘天倫的時候,便會產生孤獨感、焦慮情緒,倘若回到家中,家人再一催促詢問,這種焦慮感便會越強烈。專家給出的建議是這類人群更應該回家,在與家人團聚的親情中,重獲內心能量,一家人團圓也就不會產生孤獨感了。如果父母為自己的終身大事而唠叨,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思考,想到父母的出發點是愛,是希望自己早日安穩下來,有自己的家庭,也就不會產生膩煩的心理了。

  而中山大學中文系葉春生教授認為,從“盼歸”到“恐歸”,從積極的意義上講,這種心態的變化刷新著中國人傳統節日的年味兒。因為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中國人的春節演變出豐富多彩的形式,而這又是催生“恐歸族”的重要社會條件。“試想,如果過年的方式只能回家,那麼又怎麼會出現‘留守族’、‘遠游族’或‘狂歡族’呢?”

  相關鏈接:“盼歸族”提前一月訂好票

  相對於害怕回家的“恐歸族”,“盼歸族”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一群人。在廣州上班的白領藍小姐告訴記者,早在去年12月可以預訂回家車票的第一天,她就已經打了電話訂了回家的票。藍小姐說,遇到長假當然要多回去,“即使每次回去家人親戚都會問你什麼時候結婚,但這一點煩惱怎麼比得上陪父母重要呢?”不過,她的心裡也是打有小九九的,因為每次回家媽媽都會提前准備一堆好吃的東西犒勞她,自己的朋友也一個個回家發展了,每年也就見這麼幾次面,當然要好好珍惜回家的機會了。

  在天河北上班的郭先生說出了“盼歸族”的心聲,他說,即使是前幾年工作不順的時候,也沒有想過不回家過年,“父母在,不遠游”,更何況是團圓的春節。就算在外面工作再辛苦,回到家中,什麼煩惱都會拋到腦後去,因為“家是心靈的港灣,再難也要回”。

心理疾病心理常識人群心理心理治療心理護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